偈七首 其一
來不來,去不去。
腳下須彌山,腦后擎天柱。
大藏不能宣,佛眼不能覷。
諸禪德,漸老逢春解惜春,昨夜飛花落無數。
來不來,去不去。
腳下須彌山,腦后擎天柱。
大藏不能宣,佛眼不能覷。
諸禪德,漸老逢春解惜春,昨夜飛花落無數。
來也不是,去也不是。腳下如同有須彌山般沉重,腦后好似頂著擎天柱。佛法的深意連大藏經都難以完全闡述,佛的慧眼也難以完全看透。各位禪修者,人漸漸老去,逢到春天便懂得珍惜春光,昨夜無數鮮花飄落。
須彌山:佛教傳說中的神山。
擎天柱:古代神話中支撐天空的柱子。
大藏:指大藏經,佛教經典的總集。
覷:看、窺視。
禪德:對禪僧的尊稱。
偈語通常是禪僧用來表達禪理的語句。此偈創作背景可能是作者在參禪悟道過程中,對佛法的高深和時光的流逝有了深刻感悟,借此偈語向禪眾傳達自己的思考和體會。
這首偈語主旨在于傳達佛法的高深難測和時光的寶貴。其突出特點是巧妙運用意象和象征手法,將抽象的禪理具象化。在禪學文學中,這類偈語有助于禪眾理解佛法,具有一定的引導和啟示作用。
大運淪三代,天人罕有窺。鄒子何寥廓,漫說九瀛垂。興亡已千載,今也則無推。
古強本庸妄,蔡誕亦夸士。曼都斥仙人,謁帝輕舉止。學道未有得,自欺誰不爾。稚川亦隘人,疏錄此庸子。
我慕徐孺子,飄然不系蹤。屢辟竟不起,三府為一空。當時坐支黨,商飆掃萍蓬。或橫取鉗釱,或逃為雅舂。南州卑薄地,斯人出其中。一丘與一壑,自謂過諸公。坐榻解陳蕃,生芻吊林宗。維顛非一繩,何獨識污隆。至今清章湄,千載揚高風。寫懷寄白社,寂寞吾焉從。
佛指喜名峽,客心驚阻風。江山應有待,天地更能容。民俗思遺愛,臣心秉至公。老年頻念闕,矯首五云東。
野步自鋤蘆菔,輕塵試煮桄榔。坐喜青芻入眼,不須紫筍搜腸。
予有山林期,荏冉風塵際。高秋送將歸,神往跡還滯。回車當盛年,養痾非遁世。垂竿鑒湖云,結廬浮峰樹。愛日遂庭趨,芳景添游詣。掎生悟玄魄,妙靜息緣慮。眇眇素心人,望望滄洲去。東行訪天沃,云中倘相遇。
龍宮開凈業,鷲嶺學枯禪。障息三天外,神游萬劫前。空花函谷夢,祇樹肇林緣。誰復偕蘇晉,長齋繡佛筵。
秦王日無道,太子怨亦深。一聞田光義,匕首贈千金。其事雖不立,千載為傷心。
嶺外經年別,花前得意飛。客來呼每慣,主愛食偏肥。才子憐紅嘴,佳人學綠衣。貍奴亦可怕,莫自戀芳菲。
日月行天豁翳昏,茫茫元氣載重坤。三山在望端倪闊,萬水朝宗海獨尊。飛馭羲和凌若木,窮河漢使到昆崙。功成得似班司馬,絕域生還度玉門。
轉紫芝。指東都帝畿。愁霧里、簫聲宛轉,輦路逶迤。那堪見、郊原芳菲。日遲遲。對列鳳翣龍旗。輕陰黯四垂。樓臺綠瓦冱琉璃。仙仗歸。壽原清夜,寒月掩褕袆。翠幰雕輪,空反靈螭。憩長岐。嵩峰遠,伊川渺彌。此時還帝里。旌幡上下,葆羽葳蕤。天街回、垂楊依依。過端闈。閶闔正辟金扉。觚棱射暖暉。虞神寶篆散輕絲。空涕洟。望陵宮女,嗟物是人非。萬古千秋,煙慘風悲。
一夢黃粱,邯鄲道、幾人曾覺。空怨殺、津亭疊鼓,戍樓殘角。往歲相逢淮□渡,今年同向錢塘泊。嘆飄零、俱為出山忙,平生錯。青青鬢,長如昨。紛紛事,輕拋卻。道功名何必,鳳池麟閣。老境尚期游汗漫,壯心不用傷離索。恨明朝、相望越山重,吳江闊。
踏踏曳東郭履,行行誦北山移。閑望白云心遠,細尋芳草歸遲。
雅道于今久寂寥,規模君肯到祈招。鯨牙浪闊傾三峽,鵬背云高負九霄。但覓圖書供閉戶,不憂勛業誤題橋。七言起我黃山興,若第詩功不愧蕭。
東坡信畸人,涉世真散材。仇池有歸路,羅浮豈徒來。踐蛇及茹蠱,心空了無猜。攜手葛與陶,歸哉復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