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俗
粵俗嗜海物,鱗介無一遺。
蝦蠃味已厚,況乃蟹與蜞。
潮來浦嶼漲,遮捕張藩籬。
潮去沙滿灘,拾掇盈籬箕。
殺烹數莫記,瑣碎臭且奇。
茍務貪咀嚼,寧識暴殄悲。
蛟蜃吐云氣,腹以人為飴。
呀口日肥大,洪波誰敢窺。
粵俗嗜海物,鱗介無一遺。
蝦蠃味已厚,況乃蟹與蜞。
潮來浦嶼漲,遮捕張藩籬。
潮去沙滿灘,拾掇盈籬箕。
殺烹數莫記,瑣碎臭且奇。
茍務貪咀嚼,寧識暴殄悲。
蛟蜃吐云氣,腹以人為飴。
呀口日肥大,洪波誰敢窺。
廣東的習俗是喜愛吃海產品,魚類和貝類沒有一樣被遺漏。蝦和螺的味道已經很醇厚了,何況是螃蟹和蟛蜞。潮水涌來,河中小島漲水,人們張設藩籬來圍捕。潮水退去沙灘露出,人們拾取海物裝滿了籬箕。被宰殺烹煮的海物數量多得記不清,又零碎又散發著怪異的臭味。如果只追求貪吃,哪里會懂得暴殄天物的可悲。蛟龍和大蛤吐出云氣,把人當作腹中之食。它們張著大口日益肥壯,洪波涌起誰敢去窺探。
嗜:喜愛。
鱗介:泛指有鱗和介甲的水生動物。
蠃:同“螺”。
浦嶼:河中小島。
藩籬:用竹木編成的籬笆或柵欄。
暴殄:任意糟蹋東西。
蛟蜃:蛟龍與大蛤,泛指水族。
飴:糖漿,引申為美味食物。
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可能是詩人在廣東地區,看到當地人們過度捕撈食用海物的現象,有感而發創作此詩,反映當時當地的習俗以及詩人對生態的思考。
此詩主旨是批判粵地嗜食海物、暴殄天物的習俗。其突出特點是將現實場景描述與道德批判相結合。在文學史上雖影響不大,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俗和詩人的生態意識。
角聲和月透窗紗,驚起啼晴半樹鴉。攪亂先生眠不得,一庭春露濕梨花。
紇干生處。幾時飛去。欲去被天留住。野人得飽更無求,看滿意、一犁春雨。田家作苦。濁醪釀黍。準備歲時歌舞。不妨分我一豚蹄,更試聽、今秋社鼓。
陸機初入洛,王粲卻歸秦。春草無愁思,楊花送遠人。
金作蟠龍繡作麟,壺中樓閣禁中春。君王避暑來游幸,風月橫秋氣象新。
消得剛風三日夜,吹開正色泬寥天。蘇門月朗君長嘯,太華云高我晝眠。
東山導騎出巖阿,能使枯蒲貴綺羅。卻恨卞和無祿位,中宵抱玉淚成河。
月色如銀滿碧空,扶搖九萬蹋西風。夢魂不解寒生粟,直與秋毫掛影中。
交朋落落苦無多,臨老其如又別何。賓館自應長寂寞,詩壇誰與共吟哦。江湖獨往情難忍,冰雪相看鬢總皤。佇聽嘉聲來闕下,玉河還擬并鳴珂。
蕭蕭晚雨向風斜,村遠荒涼三四家。野色連云迷稼穡,秋聲催曉起蒹葭。愁如夜月長隨客,身似飛鴻不記家。極目相望何處是,海天無際落殘霞。
休官歸去問田園,華子岡前竹里村。麥飯葵羹春釀熟,辛夷亭下弄兒孫。
多君積學富才賢,文采風流屬少年。拙句每成勞屬和,苦心無訴賴相憐。離樽忍醉江頭酒,別鶴愁聞月下弦。歲晚有情如見憶,雪中當泛子猷船。
江頭片片玉梅飛,嶺路迢遙雪正迷。乘興為誰騎馬去,不辭迎凍散雙蹄。
神女云為色,妖姬雪作歌。三千回粉面,二八擁青蛾。咸陽游冶客,趙李日經過。
二子緣詩老更窮,人間無處吐長虹。平生睡足連江雨,盡日舟橫擘岸風。人笑年來三黜慣,天教我輩一樽同。知君欲寫長相憶,更送銀盤尾鬣紅。
石路屐齒滑,天風吹高寒。花明喜珠綴,竹瘦愁露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