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退言懷
吏胥圍繞簿書堆,病眼昏昏素發垂。
已覺文章無用處,不歸田里待何時。
兩衙決事官差我,五日延英詔問誰。
頼有古人蹤跡在,只應蘧寧是吾師。
吏胥圍繞簿書堆,病眼昏昏素發垂。
已覺文章無用處,不歸田里待何時。
兩衙決事官差我,五日延英詔問誰。
頼有古人蹤跡在,只應蘧寧是吾師。
小吏們環繞著堆積如山的文書,我病眼昏花白發低垂。已覺得文章沒了用處,不回歸田園還等何時。早晚兩衙處理事務官家差遣我,五日一次在延英殿被皇帝詔問的又是誰呢。幸虧有古人的事跡在,只有蘧伯玉和寧武子才應是我的老師。
吏胥:官府中的小吏。簿書:官署中的文書簿冊。
素發:白發。
兩衙:指早晚兩次升堂治事。
延英:唐代宮殿名,在延英殿常召對宰相,咨詢政務。
蘧寧:指蘧伯玉和寧武子。蘧伯玉是春秋時衛國的賢大夫,能隨時變易,行藏合于時機;寧武子是春秋時衛國大夫,當國家有道時就顯得聰明,國家無道時就裝傻。
此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從詩中可推測詩人身處官場,面對堆積如山的文書和繁雜的事務,身心俱疲。當時可能政治環境復雜,詩人雖有才華卻覺得無用武之地,從而產生歸隱之念。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對官場的厭倦和歸隱的意愿。其突出特點是情感真摯,直白地表達內心想法。在文學史上雖無重大影響,但反映了古代文人在官場中的一種常見心態。
暮秋如薺蒼煙淡,翩翾萬鴉飛舞。畫堞笳哀,連營馬動,極目荒寒如許。枝頭對語,似慣說興亡,坐觀今古。塔影沈沈,半山殘照又西去。中原劫灰見否。認隋堤怨柳,飄盡風絮。老柏鳴鴟,頹垣噪鵲,迸入亂離情緒。天涯倦羽。恐遍繞南枝,定巢無處。只羨冥鴻,五湖堪寄旅。
杏花紅映宮壺酒,藍袍盡是同年友。不辭一醉向東風,感荷恩榮世稀有。歸路煙塵飛夕陽,須臾海月生明光。馬上倩扶玉山倒,此身遭遇當虞唐。君今作宰聲藉藉,展取新圖尋舊跡。為憶聯鑣紫陌春,笑把霜毫揮醉墨。
晚菊繞江壘,忽如開古屏。莫言時節過,白日有馀馨。
雪點顛狂亂送春,穿簾透幕苦相親。年年三月西陵渡,愁殺輕舟度水人。
不假鉛華嫌太白。玉搓成、體柔腰搦。明月堂深,蓮花杯軟,情重自斟瓊液。寄語珷玞休并色。信秦城、未教輕易。絳闕樓成,藍橋藥就,好吹簫共乘鸞翼。
平生恨不識張桓,烈烈轟轟御史官。生有高風驚海內,死無遺憾負臺端。盤根錯節于今見,孝子忠臣后代看。一片汝陽城下土,何人高義葬衣冠。
更與群僧醉玉壺,喜狂今日陟仙都。獨來凈寺忘形坐,但問吾非汝主乎。
山僧入城市,歸路晚沈沈。雨濕緇衣重,燈明黑樹深。泥途信行腳,粥鼓急歸心。應到松窗下,新詩剪燭吟。
雙樽行北斗,一騎望南星。春色隨君去,蘼蕪日夜青。
千山迭疊郁崚嶒,綠幕森森云靄蒸。萬仞撐天遮赤日,半空斷壁掛銀綾。靈猴矜巧攀高樹,老蟒優閑臥古藤。行慣幽深寧靜處,相逢翻覺遇鄰朋。
曾向東窗事六韜,擬將弓馬屬群豪。探兵已踏蔥河雪,刮寇當揮大食刀。
清風明月兩無求,花徑柴門日轉幽。莫怪主人歸較晚,君王有詔欲分猷。
寄語關門吏,休輕尚布衣。叔孫聊應召,周黨竟辭歸。赤日京城遠,蒼煙海樹微。送君還自嘆,老卻故山薇。
一曲宮城陌,君今幾卜居。小開蔣詡徑,別作子云廬。花落藏書后,風生漉酒初。相逢殊恨晚,傾蓋意何如。
東南夥租賦,富庶稱三吳。吳田苦卑下,浩渺平江湖。菑害動連歲,官府仍徵需。紆馀脂膏地,坐見民力枯。維時都水司,職任在開疏。朝家重民命,務使疲瘠蘇。選官皆名卿,興利多良圖。張君實令器,家世習文儒。三載為列掾,豈惟承簿書。定膺贊畫間,利澤能施敷。春風二三月,行李赴皇都。謂將謁天官,序績待新除。驅車指河朔,還涉徐濟墟。洪河久為患,黔黎幾成魚。比聞用群議,極力事防虞。兵民十數萬,官吏千百俱。累月始就緒,國費寧無虛。雖云幸平復,焉知久何如。水利子所習,識見元非迂。馀策須上獻,庶以禆廟謨。鄙人處畎畝,夙昔懷區區。世故屬可嘆,贈言匪勤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