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高有徐浩詩碑昌言借摹其文甫及數本石有微釁懼而歸之子高答簡有碎珊瑚之戲昌言以詩贈子高同舍皆和
徐公精筆老生神,石刻猶能妙奪真。
幾為通書翻喪寶,愈令好事惜傳人。
鋒铓半折猶能健,圭璧微瑕自足珍。
直使盡隨如意碎,石家玉樹未全貧。
徐公精筆老生神,石刻猶能妙奪真。
幾為通書翻喪寶,愈令好事惜傳人。
鋒铓半折猶能健,圭璧微瑕自足珍。
直使盡隨如意碎,石家玉樹未全貧。
徐公書法精妙,筆力如神,石刻也能精妙地展現出原作神韻。差點因為要拓印文字而損壞了這珍貴之物,更讓喜愛此事的人憐惜這傳承之物。碑石的鋒芒雖有折斷但筆力依然剛健,就像美玉有點小瑕疵也依然值得珍視。就算它像如意一樣全部碎掉,藏有此碑的人家也不算完全貧乏。
徐公:指徐浩,唐代書法家。
老生神:一直就有神韻。
妙奪真:精妙地展現出原作的真實面貌。
通書:拓印文字。
鋒铓:指碑石的鋒芒,也可引申為書法的筆鋒。
圭璧:玉器,比喻美好的事物。
如意碎:用石崇擊碎珊瑚樹的典故,形容珍貴之物破碎。
石家玉樹:指藏有此碑的人家。
從詩題可知,昌言借摹徐浩詩碑,碑石有細微裂紋后歸還,子高回信有“碎珊瑚”之戲言,昌言作詩贈子高,同舍之人都參與唱和。具體創作時間和當時社會環境未明確,但可推測處于重視書法藝術、文人雅士喜愛唱和交流的氛圍中。
此詩主旨是贊美徐浩書法及珍視其石刻,突出特點是用典巧妙、意象豐富。在文學交流中展現對藝術的欣賞和文人的雅趣,體現當時文人對書法藝術的推崇。
南西門外競繁華,春社游人半走車。
多少墓田依井臼,休從花縣問桑麻。
秧歌終覺少年好,香會轉因晴日賒。
更喜村家小兒女,新衣楚楚隔籬笆。
鹽豉調羹金液膩,橙齋薦鲙玉絲肥。
白頭破褐恂阇黎,
硬白高談豈易知。
卻喜粟漿如北客,
從教薄相笑無奇。
巍峨高閣倚山墩,徑入藤蘿俗不渾。厭逐天涯違白社,欣從家圃對青樽。不妨褦襶恣游眺,況有騷人共謔言。醉后村煙看漸翥,花陰移席坐云痕。
竹塢梅莊墩又墩,穿林散步主賓渾。山花獻彩當霞錦,荔子浮香佐晚樽。止可閒情收野趣,勿將世事雜清言。盤桓勿覺牛羊下,踏遍苔莓屐有痕。
六月涼生何處墩,游蹤汗漫野人渾。巖頭老樹搖階影,亭畔飛花撲酒樽。慣住山鄉宜拙性,每聞樵唱喜忘言。微風向夕翻衣袂,低拂秾陰不滯痕。
幽尋何必謝家墩,樹色嵐光疊疊渾。山鳥不猜忘機老,啼聲如勸酌芳樽。欲憑真率消長日,且藉徜徉狎放言。隔斷炎塵無溽暑,林端新月掛微痕。
涼氣吹簾燭淚消。金尊傾卻冷香醪。黃昏時節最無聊。
多謝幽蘭相伴住,重挑殘焰讀離騷。秋檐風雨正瀟瀟。
涌金門外小瀛洲。寒食更風流。
紅船滿湖歌吹,花外有高樓。
晴日暖,淡煙浮。恣嬉游。
三千粉黛,十二闌干,一片云頭。
荷蓧隱耕藝,晨門潛抱關。
道尊名可賤,理愜心彌閑。
混跡是非域,縱懷天地間。
同譏孔宣父,匿景杳不還。
公孫弟子劍光芒,臨穎家惟十二娘。
玉貌錦衣君不見,杜陵禁得鬢毛蒼。
老去憐交態,春歸念歲華。還將今日酒,同對故年花。色染丹臺露,香流玉洞霞。惟應欄檻小,不似五侯家。
園林剛半畝,木藥滿亭臺。向日朝猶斂,迎風夜盡開。酒從新歲待,客是隔城來。俗殺平章第,朱門鎖繡堆。
多少東風恨,天香正滿林。影搖春酒艷,色傍玉樓深。樂曲臨時制,花名按譜尋。清平當日調,回憶久沈吟。
傾國俱名品,呈姿媚一堂。倚闌渾欲醉,入座轉聞香。月下千金笑,燈前百寶裝。夜深春更暖,忍負紫霞觴。
夜色闌珊月上遲,
半窗花影弄參差。
鐙前絡緯聲聲急,
似為愁人織鬢絲。
絕代驚才世莫追,愴懷家國更同誰。
袖中詩草銷魂曲,扇上桃花墮淚碑。
東黨英雄淪末路,南朝絲管入沉悲。
關河蕭瑟風云急,擲盡黃金未可為。
春風吹桃花,適與流水會。
流水固無心,桃花亦何意。
如何武陵人,便至神仙家。
神仙不可見,回首空煙霞。
一犁新雨破新愁,自此原田慶有秋。
三日郊壇虔請命,一條農巷喜聞謳。
直從魚涸添生趣,無復鴻嗷抱隱憂。
百里棠陰花正好,讓君早起踏青游。
流水高山,念今昔、幾人同調。況又是、金閨博士,玉臺仙藻。幼婦從來工織錦,美人自古傳香草。倚新聲、玉笛譜霓裳,知音杳。
花影畔,子懷渺。簾影外,東風悄。憶梅窗韻冷,梨云夢繞。翠袖紅羅人隱約,暗香疏影詞飄渺。謹題成、尺素寄蓬萊,煩青鳥。
攬轡登崇崗,車馬何縱橫。王侯有第宅,長衢耀飛纓。堂上列吳謳,堂下鳴秦箏。豪華竟何在,今古惟枚生。都尉豈足數,為郎亦何榮。偃仰一世間,長揖傲公卿。獨負詞賦才,千載垂芳名。對此長太息,聊以舒郁情。
寂寞韓侯居,奕奕韓侯祠。晨風動高林,落葉何紛披。侯也未遇時,偃蹇何足奇。伏劍逢真主,百萬驅熊羆。英略照中原,雄心狹四維。惜哉壯士規,乃為兒女欺。楚漢分鼎立,侯也胡其疑。英雄偶失策,萬古有余悲。
世人重結交,紛紜騁路衢。貴者日以近,賤者日以疏。嗟哉漂母心,乃與世人殊。壯士困風塵,誰為識雄圖。況乃饑寒色,一飯立相呼。一飯何足言,感此心區區。千金以相贈,華名照四隅。何世無英雄,按劍疑投珠。瞻彼垂綸者,淚下連衣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