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龐國博年三十八自云欲棄官隱嵩山作吏隱庵于縣寺俾光賦詩勉率塞命
懋德負長才,全牛不足剸。
才為百里宰,驥足殊未展。
齒發方盛彊,趣尚已高遠。
結庵睋二室,志欲巢絕??。
賢人心如云,無跡有舒卷。
不須驚俗目,卓犖乃求顯。
既知吏可隱,何必遺軒冕。
懋德負長才,全牛不足剸。
才為百里宰,驥足殊未展。
齒發方盛彊,趣尚已高遠。
結庵睋二室,志欲巢絕??。
賢人心如云,無跡有舒卷。
不須驚俗目,卓犖乃求顯。
既知吏可隱,何必遺軒冕。
您德行美好又有大才,宰牛對您來說易如反掌。如今只做了小小縣令,您的才能遠未施展。您正當盛年,志趣卻已十分高遠。在縣寺結庵遙望嵩山二室峰,立志要像巢父一樣隱居在絕險的山峰。賢人的心境如白云,沒有蹤跡卻能自在舒卷。不必驚世駭俗,出眾的才能自然會顯現。既然知道為官也能隱居,又何必拋棄官職呢。
懋德:美德。
全牛不足剸:出自“目無全牛”“游刃有余”的典故,比喻技藝高超,處理事情輕松自如。剸,割、截斷。
百里宰:指縣令,古代一縣轄地約百里。
驥足:比喻高才。
彊:同“強”。
睋:看、望。二室:指嵩山的太室、少室二峰。
巢:巢父,古代隱士。絕??:極高的山峰。
卓犖:卓越、出眾。
軒冕:古代卿大夫的車服,借指官位爵祿。
龐國博年三十八,想要棄官隱居嵩山并建了吏隱庵。司馬光應其請求賦詩,可能當時社會上存在著出世與入世的不同選擇,龐國博在仕途上或許有不如意之處,故而萌生隱居之念。司馬光通過此詩對友人進行勸勉。
這首詩主旨在于勸勉友人不必急于棄官隱居,為官也可保持隱居心境。突出特點是用典恰當,以形象的比喻和自然的語言表達情感。在文學史上雖不算有重大影響,但體現了司馬光對人生選擇的思考和對友人的關懷。
高樓臨道院,舒目喬林端。天際浮云開,遙見江上山。山中有禹書,竹簡鎖石函。我欲往求之,試尋古道觀。惟恐云復合,駕言空去還。
朝陽映屋擁書眠,夢想鐘山一慨然。投老安能長忍垢,會當歸此濯寒泉。
秋江渺渺芙蓉芳,秋江女兒將斷腸。絳袍春淺護云暖,翠袖日暮迎風涼。鯉魚吹浪江波白,霜落洞庭飛木葉。蕩舟何處采蓮人,愛惜芙蓉好顏色。
昨夜夢伯兄,朝□訃音至。對客可勝悲,連宵不能寐。兩耳似蟬鳴,飲食亦無味。一別巳摧心,永別那禁淚。誰無兄弟歡,中道失一臂。猶子懶讀書,箕裘懼即墜。逝者今已矣,空遺百年累。
最憶孤山處士家,水邊林下見橫斜。天寒萬木俱搖落,鐵石心腸是此花。
握手蘭宮外,朝光滿禁涂。山寒知塞近,苑靜覺鶯疏。草草離樽既,悠悠征輛驅。還應軫時念,不羨報金吾。
曾聞世有盧生夢,我夢盧生即此身。今古誰醒復誰夢,呂翁同作夢中人。
青驄驕嘶金鞿銜,美人二月裁春衫。江頭麥秀青漸漸,西湖放船開錦帆。
已矣九川子,臨風增惋傷。俄成蕉下鹿,竟作井中桑。宿草秋迷冢,陳編夕在床。四枝丹桂好,云路看聯芳。
舟行湖北路千里,家在浙東天一涯。宿處問名同住處,梅花不見見蘆花。扁舟何日到夔州,已泛荊湖半月船。誤喜地名同故里,欲尋鄰舍竟茫然。王家又向此名村,只欠青山似左原。滿眼黃茅仍白葦,荒蕪疑是我田園。
倚遍曲闌愁似海,滿庭風雨晝冥冥。呼門有客憐孤注,競醉無人問獨醒。離恨春隨芳草綠,歸心暮入遠山青。舊時學得幽蘭操,彈與鐘期一段聽。
親麾貔虎海之涯,壯士由來豈顧家。萬死不堪無此戰,五洲今識有中華。神謀密運同諸葛,隘地先爭契趙奢。贏得將軍能報國,聊寬痛哭賈長沙。
白門柳,夜深鳴,聞郎馬嘶急開門。五更霜落滿天星,罽帳暖氈擁娉婷。博爐香裊秋風吹,吹散雙煙人別離。
朝望樵山巔,暮止樵山麓。路回蒼藹深,天外散鳴玉。谷口絢秋霞,半是經霜簌。坐此清冷中,顧見毛發綠。峭壁有奇文,目瞑不敢讀。此意無人知,藜床了心曲。
太行王屋并堪移,萬世難窮一尺槌。觸處蚌唇爭鷸嘴,誰家芥子納須彌。鋼從百煉差如意,玉必千磨始出奇。清凈如能正天下,任他飛瀑濺深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