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徽使河東經略使鄭文肅公挽歌 其二
柳翣喪容盛,江山故國遙。
清時獨長往,何日重來朝。
事與秋云斷,榮如曉夢消。
西風虎丘路,馬鬛又嶕峣。
柳翣喪容盛,江山故國遙。
清時獨長往,何日重來朝。
事與秋云斷,榮如曉夢消。
西風虎丘路,馬鬛又嶕峣。
出喪時柳翣等喪儀十分隆重,故鄉的江山卻顯得那么遙遠。在清平之世您獨自遠去,不知何時能再回朝。生前之事如秋云般消散,榮耀似曉夢般消逝。西風吹拂著去往虎丘的路,墓上的封土又高又險。
柳翣(shà):古代出喪時棺車上的裝飾,用柳木制成,狀如扇。
故國:故鄉。
長往:指去世。
馬鬛(liè):墳墓上封土的一種形狀,像馬頸上的鬃毛,這里指墳墓。
嶕峣(jiāo yáo):高峻的樣子。
此詩可能創作于鄭文肅公去世之后,當時社會或許處于相對清平時期。詩人與鄭文肅公可能有一定交往,在其去世后,為表達對他的哀悼和緬懷之情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哀悼鄭文肅公的去世,突出特點是通過多種意象和對比手法營造出哀傷氛圍。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體現了當時挽歌類詩歌的特點,反映了人們對逝者的追思之情。
一峰特立天地間,仰望不及徒躋攀。知有何人住絕頂,菜葉流出清溪灣。霧捲煙舒日千變,枯木巖前路回轉。善財到此亦躊躇,何處親承德云面。華開華落春復秋,太華未足為朋儔。石背蘿陰臥麋鹿,風前日下啼栗留。千奇萬怪狀不盡,得趣忘言心自領。栽田博飯老楊岐,見說年來賦歸隱。
一疏曾回大陸沉,恩波真共五湖深。安邦世仰經綸手,吁闕天臨痛哭心。冠弁星流嬌柳色,旌旗云擁閃棠陰。百城何限春耕者,釋手攀轅思不禁。
江南有丘壑,我生良獨閒。秋風二三友,朅來游茲山。山深不見寺,但見飛泉寒。蛇行兩山挾,天風鳴佩環。青煙從何來,墮我前林端。未知有徑否,鐘磬猶未殘。長歌萬谷應,仰見數峰攢。紆馀緣澗入,側步寒云關。豁然得空曠,聊復解破顏。殿靜蘚花潤,松危鶴聲乾。僧寶炯數珠,相我般礡觀。大開雙白眼,應接幾青鬟。徘徊日已晚,人間行路難。猛虎蔽叢薄,潛蛟漱風湍。振衣出山去,大嘯驚人寰。
君不見芳樹枝,春花落盡蜂不窺。君不見梁上泥,秋風始高燕不棲。蕩子從軍事征戰,蛾眉嬋娟守空閨。獨宿自然堪下淚,況復時聞鳥夜啼。
南風捲地吹沙塵,落日東城辭故人。來趨禮闈黃卷苦,去主州學銅章新。君家江南任河北,浩氣棱棱面腴色。登車不畏征途難,問宿何須路人識。趙州古多才杰士,慷慨遺風尚何似。春秋書法可與言,即此上報明天子。勸君卮酒贈君歌,亨衢白日青云多。蘇湖遺教尚可復,功名老大非蹉跎。
駐馬相逢邢大夫,玉卮親上紫酡酥。俱稱漢使由來貴,為問徐卿定有無。
幕府深居得所親,好看車馬動行塵。身歸絳縣將遺老,詩忝河梁別故人。行李往來誰不舊,疏林折贈意能新。都城路有襄陵使,欲托微波寄洛神。
認得根源不用忙,三三合九有純陽。潛通變化神光現,從此朝天近玉皇。
獨坐梅花細嚼冰,清于老鶴靜于僧。多應北闕思諸葛,未許東吳老季鷹。撫景孤吟聊自遣,趨時眾醉竟誰醒。不堪最是懷君處,四壁蛩聲半夜燈。
風云合沓,作萬古神奇,雙阜如角。滿目荒涼唯有,野花含馥。峰懸石丑無人處,戀殘陽、鵲鳥相逐。山田耕罷,農夫無事,野煙炊粥。問足下、當年榮辱。念渫血江東,千死相續。鼙鼓聲中談笑,饑餐胡肉。悄然萬古皆流水,但秦淮鷺翔鷗浴。而今俯首,誰家孺子,倚天吹竹。
山空寺古紫苔侵,更喜漁樵不見尋。坐對秋陰晚蕭瑟,風吹敗葉入廊深。
身在長安閱客頻,這番別意過于真。情如草色遙方覺,人似歌聲憶更親。枝幸得同花后果,根何能擇蕊前因。事非人力非天力,多恐如來眉也顰。
芳郊雜樹草堂深,忽枉仙舟李郭臨。別制衣巾無俗調,幽居畎畝有馀心。喜看秧稻千家綠,倦坐榕岡十里陰。正好劇談愁別去,空庭月色對誰吟。
晚涼閒散策,一徑入松深。每到鐘魚地,便生泉石心。水花香晚殿,涼月墮空林。后夜相思夢,懷君倚柱吟。
更鎮重懸大府章,行河此去筑宣房。臺前舊識朱公柏,陌上新留召父棠。夜靜蛇龍初匿影,春回鴻雁盡隨陽。錫圭正際垂衣日,宅揆還看總廟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