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鐃歌鼓吹曲十二篇:李靖滅高昌為高昌第十一
麹氏雄西北,別絕臣外區。既恃遠且險,縱傲不我虞。
烈烈王者師,熊螭以為徒。龍旗翻海浪,驲騎馳坤隅。
賁育搏嬰兒,一掃不復余。平沙際天極,但見黃云驅。
臣靖執長纓,智勇伏囚拘。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趨。
咸稱天子神,往古不得俱。獻號天可汗,以覆我國都。
兵戎不交害,各保性與軀。
麹氏雄西北,別絕臣外區。既恃遠且險,縱傲不我虞。
烈烈王者師,熊螭以為徒。龍旗翻海浪,驲騎馳坤隅。
賁育搏嬰兒,一掃不復余。平沙際天極,但見黃云驅。
臣靖執長纓,智勇伏囚拘。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趨。
咸稱天子神,往古不得俱。獻號天可汗,以覆我國都。
兵戎不交害,各保性與軀。
麹氏在西北稱雄,與中原隔絕,自處于外域。他們依仗路途遙遠且地勢險要,放縱傲慢,不把我們放在眼里。威武的王者之師,以像熊螭般勇猛的將士為部眾。龍旗在海浪上翻卷,驛騎奔馳在大地的角落。這就像勇士孟賁、夏育去搏擊嬰兒,一下子就將敵人消滅得干干凈凈。平沙一直延伸到天邊,只看見黃云在飄動。大臣李靖手持長纓,憑借智勇將敵人擒獲。唐太宗面南而坐,眾多的夷狄部落紛紛前來歸附。大家都稱贊天子圣明,這是自古以來都沒有過的。他們獻上‘天可汗’的尊號,希望天子庇護他們的國家。從此不再有戰爭的禍害,各自保全自己的性命和身體。
麹氏:指高昌國王麹氏家族。
別絕臣外區:與中原隔絕,不稱臣于中原。
熊螭:熊和螭,比喻勇猛的將士。
龍旗:天子的旗幟。
驲騎:驛騎。
坤隅:大地的角落。
賁育:孟賁和夏育,古代的勇士。
文皇:指唐太宗李世民。
天可汗:少數民族對唐太宗的尊稱。
此詩創作于唐朝時期。唐太宗貞觀年間,高昌國麹氏政權與西突厥勾結,阻斷西域商路,與唐朝為敵。貞觀十四年(640 年),唐太宗派李靖等率軍征討高昌,最終平定高昌。詩人為歌頌這一功績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歌頌唐朝軍隊平定高昌的功績,展現了唐朝的強大國力和軍事威望。其突出特點是氣勢磅礴,語言剛健。在文學史上,它是唐代鐃歌鼓吹曲的代表作品之一,反映了當時的軍事和政治情況。
薰風常坐竹間亭,不為前山滿眼青。行遍溪南來下郭,主人休問草堂靈。
開簾示晷欹,剪花金刀冷。脈脈情轉深,誰牽轆轤綆。
已醉煙花野,還尋水竹居。路迷隨老圃,林敞散幽裾。濕霧藤交座,銜花鳥窺書。主人耽野逸,對客采畦蔬。
便作江湖寂寂看,今朝北海見冰瀾。獨留隔歲愆時雪,滿落深蘆沒水灘。春尚造寒將易暖,樹初含綠豈勝殘。思量已是花朝近,一再遲歸為牡丹。
要得他家活計強,竿頭須解倒拈槍。這邊打鼓那邊拍,引得瞿曇笑一場。
阿閣三階敵井干,宮墻十仞逼云端。故留殘雪侵春事,欲伴孤篁老歲寒。
青梧翠竹繞回塘,別有風光在草堂。百畝無如沮溺穩,諸賢誰是阮稽狂。籬邊菊蕊遲秋色,檻外山光到夕陽。遮莫尊前誇一石,如坭拚付酒人傍。
莫懷端合惜年華,莫枉閒工事算沙。收斂寸心歸寂寞,蕓編堆里是生涯。
毗耶風景不勝收,況復蟾宮桂影浮。喜接清吟袁子舫,同懷逸興庾公樓。觀濤瀛海三千界,對鏡圓山一片秋。甚欲升平長此夕,群賢畢至樂賡酬。
江國從游地,花今幾度春。老唯羈客在,情獨使君新。未敢論傾蓋,應須托善鄰。如公真盛德,舉世更何人。花落青墩寺,誰從作好春。錦囊題句近,舊旆得州新。老手摧強敵,馀風睦四鄰。他年數循吏,神爵有斯人。
自古嬰鱗或似狂,按誅潘佑事堪傷。憑誰寄語徐常侍,不殺忠臣國未亡。
內心百際起,外形空殷勤。既就頹城感,敢言浮花言。
莫向蓬蒿恨不遭,夢魂曾釣海山鰲。當時不合輕仙事,惆悵靈風滿碧桃。
黃昏過雨,恁好春閑付,消凝一晌。費盡年年珍重意,愁與芳根潛長。綠臘難書,紫云空倚,各自成惆悵。舊家欄檻,分無蜂蝶來往。曾是款夢花邊,傳香扇底,事去供回想。多少溫馨心上語,只換檀櫻低唱。盝減馀脂,酒消前靨,吟緒隨風飏。柔腸結后,夜來生怕籠帳。
侯門衒智平生短,鬧市安禪亦未能。解向乾坤尋樂事,兩肩攢處卻何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