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吏部冢
蓬蒿道旁冡,云是晉時賢。
名聲與陵谷,共盡一千年。
惟昔縱達觀,死生同蛻蟬。
安知泉下魄,非復甕間眠。
蓬蒿道旁冡,云是晉時賢。
名聲與陵谷,共盡一千年。
惟昔縱達觀,死生同蛻蟬。
安知泉下魄,非復甕間眠。
道路旁長滿蓬蒿的墳墓,據說埋葬著晉代的賢才。那賢才的名聲和山川的變遷,一同消逝了一千年。從前他秉持曠達的人生觀,把生死看作像蟬蛻皮一樣自然。誰能知道他黃泉之下的魂魄,是否還像生前在酒甕旁安睡呢。
冡(mǒng):同“冢”,墳墓。
陵谷:丘陵和山谷,常用來比喻世事變遷。
縱達觀:秉持曠達的人生觀。
蛻蟬:蟬蛻皮,比喻生死的自然變化。
甕間眠:指畢吏部(畢卓)好酒,曾說“得酒滿數百斛船,四時甘味置兩頭,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這里表示畢卓生前好酒的生活狀態。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畢吏部指畢卓,他是東晉時期的官員,以好酒著稱。詩人可能是在路過畢卓的墳墓時,有感于畢卓的人生經歷和歷史的變遷,從而創作了這首詩。當時東晉社會動蕩,玄學盛行,人們對生死、人生的思考較為普遍,詩人或許也受到這種思潮的影響。
這首詩主旨在于感慨生死無常和世事變遷。其突出特點是借古抒懷,通過描寫畢吏部冢,引發對人生的思考。在文學史上雖不具有重大影響力,但展現了詩人對歷史和人生的獨特感悟,體現了當時文人對生死等哲學問題的關注。
武夷最佳處,晴氣碧于藍。遠瞻崖壑溪曲,六六與三三。莫問塵生滄海,休嘆鶴歸華表,好景且容探。鐵笛破龍睡,黑雨滿深潭。笑神仙,留蛻骨,閱空巖。幾人蹭蹬不遇,太史滯周南。最好擅場老子,筆底文章如許,何必事清談。暫憩桃花下,白馬稅飛驂。
昔飛遠塞外,映月落虛弦。今向仁人側,隨陽宿野田。
沉水香焚白玉壺,洞門深鎖碧云孤。窗明幾凈人聲絕,閒寫初平叱石圖。
閉戶山間理舊書,書多健忘愧通儒。游從有幸居相近,澹泊無營志不殊。詩慢罰依金谷數,笑長模得虎溪圖。帽檐時插花枝重,生怕風欺手自扶。
夏雨才收瘴未開,亂蟬抱樹叫云崖。清貧不礙村夫懶,岑寂無欺處士懷。莧腹時生銘骨句,茅廬允作養心齋。炎威隆熾耕山畏,坐檻閑抽百雀牌。
寒雁挾風過古木,春鳩帶雨集荒園。
月帔星冠敞翠屏,白腮紅頰兩眉青。魚鱗小殿波紋滑,龍尾長旗雨氣腥。巫女沉牛歌宛轉,彭郎回馬拜娉婷。蘭舟愿祝東風便,一夜夷猶過洞庭。
清明不雨只狂風,竟日塵沙起半空。四海疲民皆白骨,人間無淚灑春紅。
月破山河影,天垂霧露陰。西風寒不競,東井夜空臨。獨棹滄波闊,疏燈落木深。無官恤民隱,思爾細論心。
七尺終何用,空驚此日臨。強隨人笑語,難慰尊慈心。拓落半生廢,劬勞百感深。秋風殊多惡,向晚倍蕭森。
紫庭有朱鳳,羽翮何翩翩。朝游華山云,暮宿蒼梧煙。一朝失其凰,嗟哉相棄捐。彷徨四海求,何當待采旋。采采瑯玕實,顧影徒遷延。豈無鴻鵠群,而非情所憐。悲鳴入赤霄,翱翔不計年。千載覽德輝,來儀圣明前。
春雪飛能急,春風曉更寒。已判終日飲,不厭倚樓看。山鵲鳴聲碎,江梅舊蕊殘。無因訪安道,大野正漫漫。
一瓶一缽遠山寒,野路梅花已向殘。自古吳門十萬戶,莫疑開口告人難。
南州產嘉橘,朱實日光炫。燕晉誇棗栗,連林極豐羨。棗栗充糇?,足以饑餒咽。橘酸良不如,亦可籩豆薦。踰淮或成枳,性移貴反賤。賢哉鐘儀子,土風慎不變。
蕭蕭落木雁南飛,臨水登山送客歸。蒼海流殘前日夢,青袍疊冷舊時衣。文章交道同千古,樗櫟長年又幾圍。回念平生弧矢志,遨游敢道昔年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