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酬趙宮保致政言懷二首 其二
愛國憂民有古風,米鹽親省尚嫌慵。
袞衣天上歸何晚,霖雨人間望正濃。
三少官儀雖赫赫,五湖心事肯容容。
角巾藜杖經行處,知在云山第幾重。
愛國憂民有古風,米鹽親省尚嫌慵。
袞衣天上歸何晚,霖雨人間望正濃。
三少官儀雖赫赫,五湖心事肯容容。
角巾藜杖經行處,知在云山第幾重。
您懷有古代賢人的愛國憂民情懷,親自過問瑣碎事務還嫌自己不夠勤勉。您身著禮服從朝廷歸來為何如此之晚,人間正殷切盼望著您能如及時雨般施展才能。您擔任三少之職時官儀顯赫,但歸隱五湖的心思怎會輕易改變。您頭戴方巾、手持藜杖漫步之處,真不知是在那云山的第幾重。
古風:古代賢人的風范。
米鹽:比喻瑣碎的事務。
慵:懶惰。
袞衣:古代帝王及上公穿的繪有卷龍的禮服,這里借指高官。
霖雨:久下不停的雨,比喻濟世之才。
三少:官職名,地位顯赫。
五湖: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后,棄官泛舟五湖,后常以“五湖”指隱遁之所。
容容:隨眾附和的樣子。
角巾:有棱角的頭巾,為古代隱士所戴。
藜杖:用藜的老莖做的手杖。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趙宮保致政即退休,詩人寫此詩與之酬和。當時社會可能處于相對穩定或動蕩階段,趙宮保退休可能是出于個人意愿或其他原因。詩人通過此詩表達對趙宮保的情感和看法。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趙宮保的愛國憂民情懷和歸隱決心。其突出特點是將官場與歸隱生活進行對比,情感表達豐富。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當時文人之間的酬和交往及對人生選擇的思考。
片席乘風下海頭,屋梁明月夢難酬。尚虛文舉三年刺,誰共元龍百尺樓。大業乾坤孤鳳起,長途雨雪片鴻愁。京華舊識如相問,老盡桐江釣客裘。
寒更索索警霜叢,兄弟當年意自同。猶是江湖太平處,未妨沈著臥秋風。
夜色侵霜,蕭蕭絡緯啼金井。夢寒初警。一倍銅壺永。無限思量,展轉愁重省。熏爐冷。起來人靜。窗外梧桐影。
新樣玉瓏璁。遍賜輕涼滿漢宮。記得班姬拈彩筆,恩隆。寫人新詩字字工。殘暑又西風。動是經年篋笥封。只欠一枝霜后葉,殷紅。點破團團璧月空。
陳侯探禹穴,辭源何浩浩。佳處似陰鏗,丘里得名早。吾家習主簿,筆頭妙揮掃。花繁漢署香,春事隨花鳥。快裁兩牛腰,何代無賀老。
尚白寧堪眾楚咻,井湄瓶碎愈增愁。后人歸罪美新作,莫污蕭郎文選樓。
風雨江聲里,孤燈落楚鄉。妻孥隨棹去,枕簟入秋涼。喜亂終輕己,殘民亦可傷。誰憐孤士感,拭眼對蒼茫。
稠枝密葉盡飄蕭,剩得高花淩碧霄。遺教皇皇誰管得,口頭禪尚誦朝朝。
德政碑,路傍立石高巍巍。傳是郡中賢太守,三年秩滿人頌之。刻石道傍紀德政,傍人見者或歔欷。借問歔欷者誰子,云是西家鐫石兒。去年官差鐫此石,官司督工限十日。上戶斂錢支半工,每年準備遭驅責。城中書生無學俸,但得錢多作好頌。豈知太守賢不賢,但喜豪民來饋送。德政碑,磨不去,勸君改作橋梁柱。乞與行人濟不通,免使后來觀者疑其故。
欲搜春草池塘句,藥裹關心夢不成。
我禮備成,我駕言旋。降坐而蹕,奏鼓淵淵。國本既定,保佑自天。克昌厥后,何千萬年。
東南日出照高樓,樓上離人唱石州。總把春山掃眉黛,不知供得幾多愁。
粲爛鮫珠海色傍,飛光遙夕遍茅堂。千金易水看過市,片玉昆山總擅場。白日鴻心游浩渺,青天鵬翼破蒼茫。為君一誦如澠句,齊晉他年可暫忘。
良夜齋居倚玉堂,起聽宮漏步長廊。凄風忽來作寒悄,澹月乍出延疏光。忽忽感時淚欲滴,渺渺懷人心獨忙。明發出門有公事,擁衾不寐哀歌長。
蕩暖花風滿路。織翠柳陰和霧。曲池斗草舊游處。憶試春衫白苧。暗驚節意朱弦柱。送春去。曉來一陣掃花雨。惆悵薔薇在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