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火祀大辰十二首 降神用《高安》。 其二
〔黃鐘為角〕
火星之躔,有燁其光。
表于辰位,伏于戌方。
時和歲稔,仁顯用藏。
告爾萬民,出納有常。
〔黃鐘為角〕
火星之躔,有燁其光。
表于辰位,伏于戌方。
時和歲稔,仁顯用藏。
告爾萬民,出納有常。
火星運行的軌跡,閃耀著明亮的光芒。它在辰位顯現,在戌方隱伏。此時風調雨順、年成豐收,仁德顯現而功用潛藏。告知天下百姓,出入行事要有規律。
躔:指天體的運行軌跡。
燁:明亮,光輝燦爛。
辰位:古代星相學中特定的方位。
戌方:也是古代星相學中的方位。
稔:莊稼成熟,年成好。
出納:這里可理解為行事、行為。
此詩為祭祀大辰星時所用。古代人們重視對天體星宿的祭祀,認為其與農業生產、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在風調雨順、年成豐收之時進行祭祀,表達感恩與祈福,同時借此向百姓傳達遵循自然規律、有序生活的理念。
這首詩主旨在于祭祀大辰星并傳達順應自然規律的思想。其特點是語言古樸莊重,圍繞火星運行展開,體現了古人對天體的認知和敬畏。在文學史上,它反映了古代祭祀文化和詩歌在祭祀活動中的應用。
與梅交絕幾星霜,
瞥見南枝喜欲狂。
便欲佩壺攜鐵笛,
為花痛飲百千場。
過圓旁死魄,
過缺哉生明。
尚賴玉斧手,
再修然后成。
伯牙臺上記留題,
更寫豐湖五別詞。
竹葉蔗渣俱妙筆,
米顛書法杜陵詩。
詩成當代說方干,何事辭家久不還。
夢里湯泉非故國,眼前云海是名山。
花深古灶憑燒藥,月冷啼猿為守關。
只是白頭慈母在,不教容易別人間。
澤國無袢暑,幽居趣自長。
花開殊旦暮,稻熟間青黃。
急雨分塍下,微風度水涼。
斷除車馬跡,日日聽魚桹。
萬樹驚濤暝色幽,放歌曾憶昔年游。
窗開北斗經檐下,夜靜銀河入檻流。
谷口云霞疏作雨,山中風露迥如秋。
野人素有幽棲興,一聽泉聲便倚樓。
園梨果方熟,葉葉戰秋風。
記子偕僧衲,值予收釣筒。
一壺殘照外,三笑小橋東。
韻事成佳語,只嫌句未工。
亭上花枝覆草塘,亭前流水引源長。移來湘浦千竿雨,分得濂溪十里香。吟到碧天明月上,醉眠白石晚風涼。太平自有無窮樂,不為吹笙雜鼓篁。
一塵不到草亭深,雅稱秋臺鐵石心。星聚衣冠占太史,風流觴詠繼山陰。柑分低樹和煙摘,酒出行廚帶月斟。賓主淹留歸路晚,滿天風露夜沈沈。
劉協論《文心》,陸機作《文賦》。
何如對圣賢,孔樂顏可鑄。
誰云制義作,茍且敷章句。
精理抉天人,宋儒可沿溯。
春風吹衡門,草堂開藝圃。
橐筆集生徒,齊侍先生屨。
授簡復拈題,一一申毫素。
周情與孔思,靜中許良悟。
或疾如涌泉,或遲若窘步。
中正期徐臻,狙詐愿屏除。
述古有馀歡,偭規良足懼。
佇聞正始音,云山有韶頀。
寂寂柴門車馬稀,閑扶鳩杖看斜暉。白云鎮日渾無那,放卻空山一鶴飛。
春陰釀雨初放晴,疏柳殘煙青一抹。詩人徑去呼不應,滿徑牛羊山響答。
姑射仙人去不還,碧螺翠黛落人間。西窗乍醒羲皇夢,一霎斜陽過遠山。
靜坐焚香事掃除,獨居一室意何如。會須陸賈成新語,莫惜殘叢作短書。
處事元如寄,浮生疑即歸。
床頭琴絕響,燈下淚停揮。
斤斧侵喬木,莓苔掩舊扉。
秋霜驚滿鬢,堪惜故人稀。
一翁行年七十八,背似橐駝頭少發。雨晴池上偶相逢,揖我低頭還結襪。
問翁此出往何方,年年行販走都昌。問翁何自苦如此,為言無兒身故忙。
翁今年老無官府,又言有婿當門戶。昨夜糧帖遣催科,侵晨持帖下鄉去。
平生逐末不耕織,力盡身疲為衣食。今年不似去年時,血氣又枯行步遲。
此去若歸難復往,只恐他鄉不得歸。人生有身還有累,在家無兒同在外。
一翁雖貧身尚強,數年不見今還鄉。奔波道路何為者,為人駕船走湖湘。
湖湘米谷賤如土,人家急糶輸官府。商人得利不知止,滿船又載新昌紙。
日夜行船不得休,遙遙捩舵赴章秋。章秋留連竟不歸,春來幾見落花飛。
今年里甲頻催迫,催得歸來頭盡白。家中歲久貸人錢,雇直都還償未得。
不如近處賣釵環,長過一月又得還。
白浪兼天春渺茫,降旗一片水云張。
直憑青帝行新令,便繫長鯨莫跳梁。
天凈帳開懸海月,潮平弓掛在扶桑。
從今高坐安瀾上,快睹朝宗百谷王。
蠻煙蜃氣一時清,天外恩波霽景生。
憐爾潢池驕赤子,想堪海國寄干城。
流云野浦供橫槊,落月滄溟照洗兵。
此日賣刀忙買犢,水田歸去及春耕。
和靖林間欬嗽時,
一邊覓句一邊饑。
而今始會天公意,
不惜功名只惜詩。
旱魃將為虐,從龍便出山。
人間三尺雨,命罷早知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