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以后時享二十五首 升殿用《正安》。
冠佩雍容,時惟上公。
享于清廟,陟降彌恭。
籩豆靜嘉,粢盛潔豐。
孝孫有慶,萬福來同。
冠佩雍容,時惟上公。
享于清廟,陟降彌恭。
籩豆靜嘉,粢盛潔豐。
孝孫有慶,萬福來同。
冠冕佩飾莊重從容,此時都是高位公卿。在這清廟中舉行祭祀,上下進退更加恭敬?;e豆禮器潔凈美好,祭祀谷物豐潔充盈。主祭孝孫將得吉慶,萬千福澤共聚于此。
冠佩:官員的冠冕與佩飾,代指朝會祭祀的官員。
雍容:形容莊重從容的樣子。
上公:周代指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后泛指高級官員,此處指參與祭祀的重臣。
清廟:宗廟,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場所。
陟(zhì)降:上下,此處指祭祀時進退的動作。
彌恭:更加恭敬。
籩(biān)豆:古代祭祀用的禮器,籩為竹制盛果脯,豆為木制或銅制盛肉食。
靜嘉:潔凈美好。
粢盛(zī chéng):盛在祭器中的谷物,代指祭祀用的主食。
孝孫:主祭的子孫,此處指代表皇室祭祀的皇帝或宗子。
萬福來同:各種福運共同匯聚。
此詩為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朝廷制定宗廟四時祭祀(時享)禮儀時所作,屬《紹興以后時享二十五首》組詩之一,用于祭祀儀式中主祭者升殿時演奏,反映了南宋恢復禮制、強化宗法秩序的政治需求。
作為宋代郊廟祭祀樂歌的代表,此詩通過對祭祀場景的細節刻畫,展現了古代“敬天法祖”的核心禮儀觀念,語言與形式高度契合祭祀的莊嚴性,是研究宋代禮樂文化的重要文獻。
云骨溪毛瘦不禁,井花濯濯翠陰陰。閒來坐對清詩眼,月落半窗風露深。
促江皋騰駕朝馳,幸帝子來游,孔蓋云旗。渺渺秋風,洞庭木葉,盼望佳期。靈剡剡兮空山九疑,澧有蘭兮沅芷菲菲。行折瓊枝,發軔蒼梧,飲馬咸池。
我誠既潔,我豆既豐。神來降斯,有儼其容。薦此嘉幣,肅肅雍雍。何以侑之,于樂鼓鐘。
雜雜胡馬塵,森森邊士戟。天教胡馬戰,曉云皆血色。婦人攜漢卒,箭箙囊巾幗。不慚金印重,踉蹡腰鞬力。恂恂鄉門老,昨夜試鋒鏑。走馬遣書勛,誰能分粉墨。
草軟波清沙徑微,手攜筇竹著深衣。白鷗不信忘機久,見我猶穿岸柳飛。
風定塵香凈掃除,江城七見換青蕪,人家深樹又鳴鴣。生事略同霜后葉,行囊才有火馀書,川途滿眼獨踟躕。
彩鳳樓前汴水流,君王不復錦帆游。長堤舊日青青柳,曾帶春風拂御舟。
說與樵青。緊閉柴門。道先生檢校東屯。阿戎安在,未掃愁痕。且免歌詞,休載妓,莫攜尊。梅自生春。雪立前村。道此杯、酒也須溫。無窮身外,付與乾坤。誰共耕山,閑釣水、飽窺園。
翠幕管弦三市曉,畫堂煙雨五峰秋。
不求大道出迷涂,縱負賢才豈丈夫。百歲光陰石火爍,一生身世水泡浮。只貪利祿求榮顯,不顧形容暗悴枯。試問堆金等山岳,無常買得不來無。
斷腕高松氏,歌者良紛紛。四坐且勿喧,聽代保郎言。保郎家江戶,事在明治前。少小無所知,但念知己恩。藩法時方酷,義父抱深冤。獄急待自殺,營救窮百端。俱死猶不解,智竭惟有身。探懷出白刃,霜光蝕我魂。低回語左臂,全歸愧難全。斷者不復續,今日與汝分。欲下齒牙斷,神鬼啼右邊。誰知父母軀,彼此乃相殘。一揮何時落,昏絕耳不聞。俄然視白日,豈意猶生存。收我刀如風,滌我血翻盆。修書仍函腕,馳獻辭悲酸。義父幸得白,殘軀越中年。支體已不痛,沈痛在心肝。賣藥溷市人,懺悔向世尊。眾生有疾苦,莫似我艱辛。大清黎公來,遺我以古文。李公尤慷慨,陳義高青天。保郎身見在,保郎名已傳。會有義士知,熱淚墜衣巾。人生歷情劫,憂患深相纏。本心要不昧,君子或見憐。保郎骨可朽,義士淚不乾。
犬戎西集殺幽王,邦土何由不便亡。宜臼東來年更遠,川流難絕信源長。
凜凜人言君似雪,我言凜凜雪如君。時人盡怪蘇司業,不解將錢與廣文。
小雨看終日,昏來灑更微。新涼透疏簟,馀潤濕書幃。宿鳥翻枝警,流螢觸暗飛。云間淡星月,時復見依稀。
浩渺吳關落雁群,飛椷遙自九江濆。山川忽借潛夫色,宇宙長懸太史文。潦倒十年慚賦雪,吹噓一夜有凌云。無勞更覓青藜杖,不忝瑤華異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