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祀大火十二首 送神用《理安》。
登降上下,奠璧獻斝。
音送粥粥,禮無違者。
已虞至旦,神其將歸。
顧我國家,遺以繁厘。
登降上下,奠璧獻斝。
音送粥粥,禮無違者。
已虞至旦,神其將歸。
顧我國家,遺以繁厘。
主祭者升降往復,獻上玉璧與酒器。送神的樂聲舒緩和諧,禮儀周全沒有違逆。祭祀已畢直至清晨,神靈即將返回天庭。懇請眷顧我大宋國家,賜予無窮無盡的福澤。
奠璧:放置玉璧,古代祭祀中以玉禮神的儀式。
獻斝(jiǎ):獻上酒器,斝是古代青銅制的溫酒器,圓口三足。
粥粥(yù yù):形容從容徐緩的樣子,此處指樂聲舒緩有序。
虞:古代指祭祀結束,《周禮》有“既虞”指安葬后的祭祀完成。
繁厘:眾多福澤,“厘”通“禧”,意為福、吉祥。
此詩為南宋紹興年間朝廷祭祀火神的樂章之一,屬于《紹興祀大火十二首》組詩中的送神曲。宋代重禮,祭祀是國家重要儀式,此詩用于祭祀結束時恭送火神,反映了當時通過祭祀祈求神靈護佑國運的政治文化背景。
全詩緊扣送神主題,前半段鋪陳祭祀儀式的嚴謹(登降、奠獻、樂聲),后半段直述對神靈歸返后護佑國家的祈愿,是宋代宮廷祭祀文學的典型代表,體現了禮儀制度與文學表達的結合。
無成底事未閒身,回首門閭有老親。世外彩衣猶戀母,道傍青眼未逢人。滿船明月家將近,兩袖清風客不貧。歸去北堂何所獻,衣珠擎出是家珍。
南州通外國,濁海溷清波。人以廉稱少,官從辟奏多。持身宜潔白,事上莫依阿。話別無他語,留心政事科。
黃閣歸來鬢未華,一緘今與故人誇。叫巖東下江如練,猶憶維舟傍荻花。
巴山后面竹雞啼,巴水前頭沙鳥棲。巴水巴山到郎處,聞郎又過石門溪。
一花流采著書邊,五寸芙蓉二月遷。側水羞生初試鏡,啼紅嬌殺未笄年。叢藜惡棘穿根切,大柳深江浸癭眠。戲取世間閨閤事,權題霜色屋梁懸。
燕京飛雪正漫漫,十二樓空鐵鳳寒。白首書生隨計吏,共邀明月醉長安。
昨夜虎入我園,明年我作狀元。三素云飛依北極,九農星正見南方。樓臺隨地盡,江海與天浮。
漢江露冷,是誰將瑤瑟,彈向云中。一曲清泠聲漸杳,月高人在珠宮。暈額黃輕,涂腮粉艷,羅帶織青蔥。天香吹散,佩環猶自丁東。回首杜若汀洲,金鈿玉鏡,何日得相逢。獨立飄飄煙浪遠,襪塵羞濺春紅。渺渺予懷,迢迢良夜,三十六陂風。九疑何處,斷云飛度千峰。
見山標格本清真,酒興詩懷兩出塵。事外延緣方外士,閑中聯屬社中人。未須東海量深淺,且共南山迭主賓。青鳥忽傳王母降,獨將桃實薦公辰。
桑芽粒粒破春青,小葉迎風未展成。寒食歸寧紅袖女,外家紙上看蠶生。
孤鶩行藏忍獨飛,心期比翼屢相違。江頭一渚看蘭芷,卻又清霜著羽衣。
春雨溪頭長柳圍,游仙枕上賦黃鸝。誰知醉臥古藤下,卻是浮生夢里詩。
鄉望情何極,蕨薇長故山。拂塵看劍鍔,對月問刀環。父老歌風后,園陵望氣間。登臨隨杖屨,云水意同閒。
懷山巨浪擁孤篷,極目厓門浩渺中。卷土有因惟奪港,間關無望任回風。于今星影寒漁海,自昔潮光亂玉虹。八萬貔貅何所恨,白鷴猶紀宋時忠。
過爾林居僻,云霞一徑通。形驅百年內,心賞幾人同。日晚花房合,秋深燕壘空。物華閑玩久,不覺夕陽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