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以后蠟祭四十二首 神農位奠幣。曲同夜明。
耒耜肇興,自神農氏。
稼穡滋殖,為農者始。
作配明祀,奠以告虔。
萬世佃漁,帝功卓然。
耒耜肇興,自神農氏。
稼穡滋殖,為農者始。
作配明祀,奠以告虔。
萬世佃漁,帝功卓然。
耒耜的發明興起,始于神農氏。種植莊稼得以繁衍增長,成為農業的開端。配享于神圣的祭祀,獻上幣帛表達虔誠。千秋萬代的農耕事業,彰顯著神農帝業的卓越功績。
耒耜(lěi sì):古代耕地用的農具,耒為犁柄,耜為犁頭,此處代指農業工具。
肇興:開始興起。
稼穡(jià sè):種植與收割,泛指農業生產。
佃漁:耕種與漁獵,此處代指農業活動。
卓然:卓越突出的樣子。
此詩為南宋紹興年間朝廷舉行蠟祭(年終祭祀百神)時,用于神農氏神位奠幣環節的樂歌。南宋重農固本,通過祭祀神農彰顯對農業根源的尊崇,祈求農事順遂、五谷豐登。
詩中追溯神農發明農具、開創農業的功績,是蠟祭儀式中對農神的禮贊,體現古代‘以農為本’的思想,為研究南宋祭祀文化與農業史提供了文學例證。
躡蹻罡風度十洲,一筇長嘯華山頭。神游欲盡三千界,夢斷俄驚八百秋。絳闕徵書回紫鳳,丹臺靈笈駐青牛。龍光忽照匡廬下,重遣蒲輪出帝州。
杜鵑啼斷月黃昏,張緒風流便不存。寡鵠孤雛滋客淚,荒煙野草瘞詩魂。一抔猶是吾家土,萬里言投異國村。我自遠行君永逝,漢碑唐韻更誰論。
四山斂暝色,百蟲沸哀聲。夜久月未出,川光虛自明。
江上柴門照夕陽,牧童蓑笠下牛羊。明朝依舊山前路,溪北溪南花草香。
厭聽野雀語雕檐,怕見楊花撲繡簾。拈起繡針還倒拈。兩眉尖,一半兒微舒一半兒斂。
玉璽瑤編,禮容畢具。穆穆至尊,華殿是御。德配有虞,紹唐授禹。于萬斯年,受天之祜。
門當車馬道,簾隔利名塵。
六月因山葬,三年率土哀。風云金殿暗,霧露石門開。羽衛環神岳,衣冠返帝臺。悲涼九虞禮,不見大安回。
驛飛穩駕高秋,迎人滿目清新景。秋還有色,芙蓉照水,晨妝對鏡。雪卷寒蘆,字橫過雁,渡浮孤艇。是騷人行處,腔風調月,香滿袖、過梅嶺。斷岸煙收人靜。雨聲乾、桐疏楓冷。掀髯獨笑,仙翁起舞,臥龍呼醒。近小陽春,為梅也合,遲遲鞭影。更郁孤、一笑追歡,料得坡翁首肯。
小姑女兒住里湖,年來十八十三馀。自從湖口送郎去,馬上金錢不受呼。湖中采菱菱刺長,芡頭新剝掌中藏。掌中芡子眼中淚,化作鮫珠來遺郎。
急管妖弦朝暮聞,翠簾下應當壚君。叫呼梟盧一百萬,砍削兕脯三千斤。孔座嘉客每日滿,楊園細草何須耘。夜長秉燭可為樂,春色三分未一分。
平生秀句滿江湖,詩亦窮人信有無。莫笑后山窮已甚,我無知己似歐蘇。
沈子贈我此孤鶴,長頸翛翛瘦軀閣。羽翼摧傷色慘阻,野性似不堪羈縛。向人驚擲猶未馴,掩抑知渠意非樂。時窺只影立清沼,應有遐心思碧落。整翼欲舞還復休,引頸將鳴更中卻。竹下羞同燕雀群,日長獨向莓苔啄。老夫平生甚愛此,顧玩時時不嫌數。焚香鼓琴日與儔,主如老夫亦不惡。我家園亭白日靜,水石幽森儼林壑。塵囂紛華不汝干,似此豈不堪棲托。老夫惜汝亦良至,汝獨漠然無領略。羅罼懸空萬里悲,鸞鳳似有三山約。風塵擾擾羽毛短,云霄陰陰天路邈。遲爾三年長養成,任子去去翔寥廓。
壽域晴開傍海隅,安期雙舄漸凌虛。秋明南極三天上,夜燕西池萬里馀。鶴算定知同綺皓,扁舟寧假問陶朱。虛疑卓氏臨邛盛,次第黃封照里閭。
羈魂躑躅履蒿萊,故鬼伊誰識俊才。嶺上梧桐猶可倚,殿前楊柳不勝哀。玄天混漠龍酣戰,青木陰沈社枉開。北望中原何日定,歸來詩酒告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