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宗朝享三十五首 迎神用《興安》。九變。 其一
〔黃鐘為宮〕咸英備樂,簋席列斝。詩歌安世,聲葉皇雅。翠旗羽蓋,云車風馬。神其來兮,以燕以下。
〔黃鐘為宮〕咸英備樂,簋席列斝。詩歌安世,聲葉皇雅。翠旗羽蓋,云車風馬。神其來兮,以燕以下。
以黃鐘調為宮音,咸池、六英古樂齊備奏響,簋器陳于席上,酒器依次排列。歌者詠唱安世之曲,樂聲與皇家雅樂和諧共鳴。翠羽裝飾的旗幟與車蓋飄揚,神靈的車馬如駕云乘風般輕盈。神明啊,請降臨于此,享受這宴飲之禮。
黃鐘為宮:古代音律術語,黃鐘為十二律之首,此處指以黃鐘調作為宮音(五音之一)。
咸英:指傳說中的古樂《咸池》(黃帝之樂)與《六英》(帝嚳之樂),代指古雅之樂。
簋(guǐ):古代祭祀時盛放谷物的青銅禮器。
斝(jiǎ):古代用于溫酒的青銅酒器,圓口,有三足。
葉(xié):通“協(xié)”,和諧、協(xié)調。
云車風馬:形容神靈的車馬輕盈如駕云、迅疾似乘風,為古代祭祀中對神行的想象。
燕:通“宴”,指宴飲。
以下:降臨、下界。
此詩為南宋寧宗朝宗廟祭祀時的迎神樂章,屬《紹興朝享明堂樂歌》體系。創(chuàng)作于寧宗時期(1194-1224年),用于皇家祭祀儀式,體現(xiàn)宋代對宗廟禮儀的重視及“以禮治國”的政治傳統(tǒng)。
全詩為祭祀迎神而作,通過描繪禮樂、儀仗等場景,展現(xiàn)皇家祭祀的莊重與虔誠,是研究宋代宮廷禮儀與樂歌文化的重要文獻,語言風格契合祭祀樂歌的典重要求。
盍歸尼父還思魯,三宿鄒輿也去齊。反手功名成底事,問津行路欲奚為。煙蘿洞口醒莊鹿,得喪關前聽舜雞。最好飛云峰嵿望,五更朝日散群迷。
開明耀永晝,返照岡之麓。羨君桑榆功,芳名入奏牘。
物換星移幾度秋,鳥啼花落水空流。人間何事堪惆悵,貴賤同歸土一丘。
貂裘紫帽日程程,不得修途一紙平。作雪曉天梅萼重,壓塵小雨馬蹄輕。隨身詩酒三勍敵,入眼山川幾畫屏。到日未須投我轄,為燒蘭水濯繁纓。
黑手高張浪接天,果然浩劫史無前。已聞演盡荒唐事,猶說翻新勝利篇。惡虎嘯風常逐逐,牝雞叫日自翩翩。金甌片片誰收拾,故國春深泣杜鵑。少年闖將漫天來,造反旗飄戰(zhàn)局開。師道尊嚴歸糞土,人倫禮義墮塵埃。刀槍齊舉弦歌地,血肉橫飛爾雅臺。狂熱轉頭成幻滅,邊陲野嶺不勝哀。斯文掃地哭秋風,莽莽神州噩夢中。痛矣華章成燼土,居然白卷逞英雄。一言堂黯籠鸚鵡,三字獄深折雁鴻。多少冤魂多少血,斗爭底事樂無窮。匝地喧囂革命歌,忽聞北國墜狂魔。驚心戰(zhàn)友原如此,搔首導師可奈何。不惜威風重抖擻,便教元氣再銷磨。哀哉左禍吞江海,舉世依然怒奮戈。清明風雨化驚雷,爛漫山花帶血開。終見猢猻隨樹散,盡驅魑魅伏階來。十年一覺荒唐夢,四海重思將相才。殘酷斗爭長已矣,乾坤浩蕩載春回。痛定還需思痛時,豈容悲劇再悲之。人心惴惴驚弓久,國事紛紛補牢遲。民主風潮騰世界,市場訊息到天涯。沉舟喜引千帆過,振興中華庶可期。
敝蹝纓簪未足驕,此心皎皎日為昭。愧非荊玉頻遭刖,敢恃秦銅可照妖。節(jié)苦西山寧易立,風和柳下信難調。七賢六逸知非杳,花發(fā)東籬一笑招。
露下虛庭夜光冷,碧梧葉落秋無影。美人憑闌耿不眠,香霧半空霏綠煙。廣寒倒蘸江湖底,睡熟姮娥呼不起。浮云蔽我白玉盤,瓊樓十二空高寒。畫屏黯淡銷銀燭,不管城頭漏聲促。
從來人物數(shù)成都,果見英髦入薦書。齊魯風流方演迤,淵云文采自紆馀。姓名即上飛龍榜,鄉(xiāng)里爭迎駟馬車。圣世取才三尺在,但慚無地更吹噓。嘉賓式燕正炎曦,風自南來為解圍。細聽吹笙仍鼓瑟,即看結綬卻登畿。清朝不用赍刀布,晝日偏宜著錦衣。太守自憐推不去,棧羊釃酒待還歸。
匹馬重經(jīng)舊路岐,西風蕭瑟晚秋時。山川閱世無今古,花草娛人有盛衰。幾道泉鳴幽澗石,兩崖蟬響夕陽枝。秪應詞客偏多感,處處秋光首首詩。
枝垂紅淚忍拋枝,還勝征人泣訣時。香歇縱傷今日幕,春歸應有隔年期。明妃出塞終埋骨,蘇武生妻竟去帷。試想人間長別苦,花神何事尚含悲。
山雨暮來急,篷窗夜臥遲。簫聲云外落,燭影席間移。共醉黃花酒,應多白雪詞。因悲名利客,潦倒在天涯。
頭銜新署有光輝,都尉中郎仗帝威。臥榻容人酣入夢,債臺如市坐分肥。殘棋半局爭先后,聚訟盈庭各是非。百二倡樓歌舞好,湖山無語泣斜暉。
何用西南待好風,高樓四面錦屏中。輕雷驚夢五更鐘。珠箔飄燈星淚墜,金蟾銜恨玉梯空。彩云一瞬轉無蹤。
高文落紙自生煙,論著傳家繼史遷。氣壓千軍橫入陣,詞傾三峽倒流泉。賜袍初并龍墀下,走馬同過鳳闕前。一落江湖坐窮困,顧予何敢望諸賢。
蜘蛛結網(wǎng)為何忙,作繭春蠶自速亡。只有蜜蜂甜得味,終身受用百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