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火祀大辰十二首 升殿用《正安》。
猗與明壇,右平左墄。冕服斯皇,玉珮有節。陟降惟寅,匪徐匪疾。式崇大祀,禮文咸秩。
猗與明壇,右平左墄。冕服斯皇,玉珮有節。陟降惟寅,匪徐匪疾。式崇大祀,禮文咸秩。
啊,那明亮的祭壇,右邊是平道左邊是階梯。穿戴冕服的人如此莊嚴,玉佩發出有節奏的聲響。上下臺階時態度恭敬,不慢也不快。為了尊崇這重大的祭祀,所有禮儀都安排得井然有序。
猗與:嘆詞,表贊美。
明壇:祭祀用的明亮祭壇。
右平左墄(cè):古代壇廟建筑形制,右為平道,左為階梯。墄,臺階。
冕服: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的禮服。
皇:莊嚴、盛大。
玉珮:玉制的佩飾。
節:節奏。
陟(zhì)降:上下。
寅:恭敬。
匪:通“非”,不。
式:發語詞,無實義。
崇:尊崇。
大祀:重大的祭祀活動。
禮文:禮儀制度。
咸秩:都合乎秩序。
此詩為宋代《納火祀大辰》組詩之一,屬郊廟朝會歌辭。大辰指心宿(大火星),古代有祭祀大辰以祈農事豐稔的禮儀。此篇為祭祀時升殿環節所用的《正安》樂章,反映了宋代對傳統祭祀禮儀的重視與規范。
詩中描繪祭祀升殿場景,通過建筑形制、服飾儀軌、動作節奏的細節刻畫,展現宋代祭祀禮儀的嚴謹與莊嚴,體現了古代“敬天法祖”的文化傳統,是研究宋代郊廟樂歌的重要文本。
愁滿關山,又吹得、蘆花雪深。西樓外、天低水涌,龍挾秋吟。回首人間無此曲,數峰江上落馀音。似斷云、飛絮兩悠悠,何處尋。江南路,晴又陰,聲韻改,淚盈襟。自中郎去后,羽泛商沈。牛背斜陽添別恨,鸞膠秋月續琴心。待醉騎、黃鶴度蒼寒,霜滿林。
今日何日公宴會,紫薇垣下填車蓋。總戎太監爭邀呼,御史中丞立相待。坐花饌玉綺席陳,愧我何能居上賓。勸酬盡是文武士,列坐俱為藩臬臣。廣堂潭潭長百武,堂前撾鐘復搥鼓。擊石彈絲逐橫吹,清歌緩節隨輕舞。酒闌起酌明燭前,橫金鳴玉聲珊珊。交衢夾道燈火亂,仰看月出樓臺間。諸公豪俊世希有,協恭同寅重邊守。幸時夷方不用兵,簿書之暇得飲酒。只今天子布洪仁,九州四海俱同春。清風想見唐虞出,玉座欣曕日月新。諸公于此復何慮,矢志盟心思致身。
古桐斑駁冰紋斷,雪色湖絲七縷絆。憑將指下悟禪機,輕霜拂林秋籟微。梵語清圓唄音細,吾師傳琴即傳偈。身如槁木心如灰,一派清聲空里曳。
微官元不直鱸魚,何況人間足畏途。今日溪頭慰心處,自尋白石養菖蒲。九月霜風吹客衣,溪頭紅葉傍人飛。村場酒薄何妨醉,菰正堪烹蟹正肥。
柘枝一聲。長安半城。五陵年少甘心,為王郎目成。眼波水清。臉波斷橫。憑他幡綽昆侖,舞婆羅法門。
翰墨班中推舊老,功名罷后得高眠。欽風最有鰲山長,技癢思歸不待年。
藥山手中書佛字,問他端爾要心開。只將佛字為酬對,元是曾持五戒來。
細小亦芙蓉。千瓣玲瓏。透心紅。花頭還學綠云松。馀蕊外,綴金蟲。莫使暗風驚淚落,教繡幕重重。鳳樓東。春色熊熊。一邊雖灺,一邊猶蕾,蘭膏依戀缸中。喜作爆聲,朱火吞吐一叢叢。金錢休卜,人至臨邛。
鑿翠開靈宮,低墻補山缺。下有流泉深,澹然靜而潔。入山不見山,探奇在一室。高閣忽登臨,檻外峰崒屼。叢桂生石間,根與石為一。境寂無人聲,遙望云一抹。悵然憶先人,手痕在石碣。
丹桂固應為密友,黃花自合讓高芳。夜來獨立西風底,吹入詩腸咳唾香。
回轉坡陀白間紅,西峰無寺盡芳叢。地偏留得多年樹,花晚挨過幾夜風?為補前游尋勝遍,幸乘佳日挈家同。無端刬及元同塔,剩對遺黎說大工。
便道鄉關喜往來,堂名畫錦對江開。綵箋通姓門前客,青眼留人月下杯。卷里詩歌多沈謝,座中朋舊半陳雷。逢人不是無消息,大庾如今未有梅。
天子用虎臣,敵愾建奇績。委身守四夷,四夷皆辟易。歸來賜彤弓,醉酒兼飽德。綺筵羅金殿,簫鼓沸云日。同心發和氣,歡聲自盈溢。咸愿竭股肱,干城效微力。
白粲十萬艘,日夜隨東流。常平貫雖朽,還作蘇民不。
青山千仞城百尺,云中嵯峨列萬石。關門控險鐵不如,萬人可望不可踰。蠻兵一朝殺關吏,驅馬入關履平地。山頭矛戟多于草,弩箭射甲如射縞。當關秪用一夫力,胡為萬卒猶難保。君不見山上城堞毀,樓傾四壁立。青貍蒼兕朝對啼,白蒿黃云暮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