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隆干德朝會樂章二十八首 群臣第一盞畢作《玄德升聞》。 其二
約法皇綱正,
崇文寶歷昌。
遒人振木鐸,
農器鑄干將。
瑞日含王宇,
卿云藹帝鄉。
萬邦成一統,
鴻祚與天長。
約法皇綱正,
崇文寶歷昌。
遒人振木鐸,
農器鑄干將。
瑞日含王宇,
卿云藹帝鄉。
萬邦成一統,
鴻祚與天長。
簡化法律使朝廷綱紀端正,推崇文教讓國運繁榮昌盛。宣令官搖動木鐸傳布政令,將兵器改鑄為農具發展生產。吉祥日光籠罩著帝王宮闕,祥瑞祥云環繞著天子都城。天下萬邦實現統一大業,宏大的國運與蒼天一樣久長。
約法:簡化法律,如漢初「約法三章」,此處指政令簡明。
皇綱:朝廷的綱紀、法度。
寶歷:指王朝的歷數、國祚。
遒(qiú)人:古代宣示政令的官員。
木鐸(duó):木舌的銅鈴,古代用于宣布政教法令。
干將:本指古代名劍,此處代指兵器。
瑞日:象征吉祥的日光,喻指帝王德政。
王宇:帝王的宮闕、王都。
卿云:即慶云,古代認為是祥瑞之云。
藹:籠罩、彌漫。
帝鄉:帝王所在的都城。
鴻祚(zuò):宏大的福運,指國家的氣運。
此詩為宋太祖建隆、干德年間朝會樂章,創作于宋初統一戰爭基本完成、政權穩定時期。當時太祖推行「重文抑武」政策,簡化法律(如《宋刑統》)、推崇文教(興科舉)、鼓勵農桑(罷戰鑄農),天下漸歸一統。詩中通過具體政治舉措與祥瑞意象,反映了當時「偃武修文」的治國理念與統一后的盛世氣象。
全詩以朝會樂章的頌贊基調,從法律、文教、政令、生產、祥瑞、統一六個維度,集中展現宋初政治清明、民生安定、天下一統的局面,既體現了對太祖治國功績的頌揚,也表達了對王朝長治久安的期望,是宋初宮廷文學「潤色鴻業」功能的典型體現。
手種墻南千個竹。春雨瀟瀟,拔地參天綠。
斫去杉皮新縛屋。直須傲煞篁筜谷。
解道難醫惟有俗。試問旁人,無竹何如肉。
未必禪心超忍辱。且從玉版參尊宿。
久雨喜初晴,風光曲院清。
燕飛斜帶語,花落細無聲。
性僻耽幽靜,年衰倦送迎。
萍蹤聊此寄,浪跡一身輕。
當年快作春燈聚。曾踏遍、磚街雨。帝子高臺,將軍法曲,彈指舊游如霧。
見說烏衣儔侶。未消磨、平生豪舉。脆管哀絲頻度。入新聲、香奩詞賦。
午橋魚鳥,平泉樹石,都是泥人情處。待跨個、青驢歸去。與君上、云門山路。
仲夏風露淺,未旦及氣滋。
地底沸如湯,驅過熱水池。
莫使人氣雜,斯取夜養斯。
南澗石草香,迎陽弄葳蕤。
陵岡?丹霞,俯汲以默思。
鴉鵲籟未起,獨聽樵斧時。
野樹綠連屋,群山青到城。
沙明雙鷺立,天遠一帆輕。
日氣含云氣,雷聲入浪聲。
村童知欲雨,荷葉蓋頭行。
重陽高會最風流,為禮賢書席俊游。
已愛食萍歌小雅,更宜攀菊賞清秋。
榮觀坐見邦人喜,壯志行期國士酬。
酒到從容當盡醉,登仙名籍在瀛洲。
似將回首尚遷延,阿堵神情已盡傳。
螺黛半彎描月瘦,翠翹一朵壓云偏。
是誰偶欠添毫筆,累我空吟卻扇篇。
料得畫師非惜墨,好花開到五分鮮。
晚煙直,春草無人自碧。吳門外、官道夕陽,怕見青青柳絲色。紅塵望故國,誰識?飄零舊客。來時路、天外片帆,不盡江流淚千尺。
萍蹤問前跡。又酒剩空尊,花落殘席。小樓夜雨過寒食。憶十里迢遞,幾番寒暖,亭長亭短又一驛。念家在天北。
悲惻,恨凝積。嘆客意闌珊,歸夢沈寂。芳春有盡愁無極。聽賣杏深巷,喚餳長笛。寒宵孤枕,更漏斷,似淚滴。
洛陽聲賈自傳臚,三十專城總要涂。
黃鶴樓中納云夢,碧油幢下重江都。
爭誇國士無雙杰,堪對瓊花獨一株。
王事只消談笑了,好吟佳句繼歐蘇。
天臺山壓眾峰高,極勝窮幽是石橋。
在昔一詩留翠壁,至今萬壑響青霄。
淮南草木皆沾潤,塞北煙塵即便銷。
將相功名古來有,可曾江上問漁樵。
石上蘿生翠自幽,
杏花無語對涼颼。
裁將雜佩堪持贈,
解卻長門一段愁。
輕羅團扇掩微羞。
酒滿玻璃花滿頭。
小板齊聲唱石州。
月如鉤。
一寸橫波入鬢流。
誰殿湘沅九畹芳,蕙蘭凋盡擷嫣香。
漢濱雪凈明珰解,雒浦波微玉佩將。
桂女霓衣紛月戶,靈娥錦瑟寄窮桑。
涂黃莫認梅花額,恐有瑤姬妒壽陽。
愿儲醫國三年艾,不博江心百鍊銅。
青郊結伴共相招,白社風流尚未遙。
日暖鶯聲聞柳陌,春深花落轉蘭橈。
騷人自紀庚寅歲,旅客重過丁卯橋。
我念離群空對月,懷君江上影蕭蕭。
玉蕊離離,只飛瓊可比。添多少、晚窗清氣。風前小立,微嗅處、昵人嬌意。黃昏后、雨過新涼,金蟲簪兒串起。
新妝倭鬌,紗櫥旁、鴉鬟底。窺斜月、花光流墜。余香幽約,收來枕畔合子。待明朝、淡抹遠山相對。
碧天澄澄似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