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事十三首 真宗室用《大明》。
煌煌真宗,
善繼善承。
經武耀德,
臻于治平。
對祀禮樂,
丕昭鴻名。
陟配文廟,
皇圖永寧。
煌煌真宗,
善繼善承。
經武耀德,
臻于治平。
對祀禮樂,
丕昭鴻名。
陟配文廟,
皇圖永寧。
輝煌的真宗皇帝,善于繼承先帝的德業。整治武備彰顯德行,使國家達到太平之治。舉行祭祀的禮樂,大大彰顯宏大的聲名。升配于文宣王廟,國家基業永遠安寧。
煌煌:明亮輝煌的樣子,形容卓越顯赫。
善繼善承:出自《中庸》“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指繼承并發揚先帝的事業。
經武:整治武備,加強軍事建設。
治平: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太平局面。
丕昭:顯著彰顯,丕意為大。
陟配:升配,古代帝王祭天時以祖先配享,此處指真宗神位配祀于文廟。
皇圖:指國家的政權、基業。
此詩為宋代宮廷祭祀宋真宗趙恒時所用的樂歌,屬《攝事十三首》組詩之一。宋真宗在位期間(997-1022),推行“咸平之治”,重視禮樂制度,晚年封禪泰山、祭祀孔廟。此詩應創作于真宗去世后,用于宗廟祭祀儀式,強調其繼承先帝德業、治國有方的功績,以鞏固皇權正統性。
全詩圍繞祭祀主題,通過頌揚真宗“善繼善承”“經武耀德”的治國功績,結合禮樂祭祀的莊重場景,既彰顯帝王德業,又傳遞“皇圖永寧”的政治愿景,體現宋代宗廟樂歌“歌功頌德、強化正統”的核心功能,語言與形式高度貼合祭祀儀式的莊重需求。
山城秋夜雨,落木坐蕭森。思婦閨中淚,羈人病里心。冷逐霜鐘苦,聲回曉漏沉。寂寥君不見,去住感偏深。并入還家夢,俱成倚柱吟。小山叢桂在,試過一登臨。
太初龍戰血玄黃,黯黯平云遮大荒。子夜南溟紅作海,沖霄一鳥破殘陽。
紺閣秋登海色明,濁醪無限此時情。千帆拾翠洲前過,雙角沉珠浦外聲。帶郭蓬蒿猶漢苑,隔河煙火是盧城。千年皋壤嗟搖落,因向空門悟此生。
曉步閒隨蛺蝶行,村南村北雨新晴。山花野草自幽意,布谷一聲春水生。
陰崖石髓養根芽,半吐全開總是花。謾有國香誰見采,美人迢遞在天涯。
環寶攢山夜陸離,主家新鑿定昆池。珊瑚未大諸韋死,多少珠璣向月悲。
夜合風前散曉香,露華涼沁薄羅裳。自憐顏色非傾國,不敢將身擅未央。
金鳳州前落日低,清江城下泊船時。白頭總是朝天客,黃柳齊攀系纜枝。萬里云霄悲旅雁,千家砧杵搗寒衣。明朝擬拜黃堂守,卻駕天風去似飛。
試上危樓望,東風尺五天。一溪寒瀉月,萬壑暝含煙。古塞黃云外,巍臺白雁邊。誰憐家萬里,有客擁衾眠。
石鼓承平久不鳴,空馀臺榭映江清。勝游舊是風雩地,滿院時聞弦誦聲。波展琉璃澄返照,橋跨?蝀報新晴。晚招河伯談秋水,坐待東巖片月生。
甲煎分惠及詩家,芳烈渾如百和花。云母石頭熏得薄,麻姑書尾寄來賒。雨窗暖逼琴弦燥,風榻晴看篆縷斜。一日所須消一餅,從教白絹莫封茶。
崇文殿里勝蓬萊,繡柱扶天秘閣開。典籍校讎三殿外,圖書多出禁中來。
歇卻鯤鵬九萬風,深宵云外已曈曈。我生矯首南天嘯,不唱東方曉日紅。
昔有幽棲士,茲焉遂考槃。驚眠澗泉響,醒酒谷風寒。列岫開窗見,冥鴻倚杖觀。韓文傳已久,合在翠巖刊。愿也乖真隱,韓文旨趣深。本非逃富貴,豈是愛云林。已失豪華望,方萌退縮心。歸來老窮谷,村叟共浮沈。
急澍滌囂埃,方墀凈于掃。寒煙忽依樹,窗中見蒼島。日暮無來人,長歌薙芳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