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以后蠟祭四十二首 送神用《宣安》。
禮備樂成,澹然將歸。
其留消搖,象輿已轙。
偃蹇欲驤,羽毛紛委。
忽乘杳冥,遺此福祉。
禮備樂成,澹然將歸。
其留消搖,象輿已轙。
偃蹇欲驤,羽毛紛委。
忽乘杳冥,遺此福祉。
禮儀完備,樂曲奏畢,神靈安然即將返回。他們曾悠然停留,裝飾華美的車駕已備好馬具。神駕高大氣勢如奔馬,羽飾紛紛飄灑。忽然乘駕幽冥離去,留下這些福澤賜予人間。
蠟祭:古代年終祭祀百神、祈求豐收的傳統儀式。
澹然:安然、平靜的樣子。
消搖:同“逍遙”,悠閑自在的狀態。
象輿:用象或象牙裝飾的車駕,此指神靈乘坐的車。
轙(yǐ):馬具,此處指車駕的配件,代指車駕已準備妥當。
偃蹇(yǎn jiǎn):形容高大氣派的樣子。
驤(xiāng):馬昂首奔馳,此處形容神駕欲行的氣勢。
紛委:紛紛散落,形容羽飾隨神駕移動而飄灑。
杳冥(yǎo míng):深遠幽暗之處,指神靈歸往的神秘境地。
福祉:幸福、福澤。
此詩為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官方制定的蠟祭儀式樂歌之一,用于祭祀結束時恭送神靈。蠟祭是古代重要農事祭祀,歲末舉行以報百神之功。宋代延續傳統,此類樂歌體現了對禮儀制度的重視及對神靈的虔誠。
詩為宋代蠟祭送神樂歌,通過描繪祭祀完成、神靈歸位的過程,表達對百神的禮敬與感恩。語言莊重典雅,結構完整,是研究宋代祭祀文化與禮儀制度的重要文本。
首戴圓荷發不梳,
葉舟為宅水為居。
沙頭聚看人如市,
釣得澄江一丈魚。
溪疊云深轉谷遲,
暝投孤店草蟲悲。
愁連遠水波濤夜,
東歸未必勝羈旅,
況是東歸未有期。
先秋蟬一悲,長是客行時。
曾感去年者,又鳴何處枝。
細聽殘韻在,回望舊聲遲。
斷續誰家樹,涼風送別離。
還應毫末長,始見拂丹霄。
得子從西國,成陰見昔朝。
勢隨雙剎直,寒出四墻遙。
帶月啼春鳥,連空噪暝蜩。
遠根穿古井,高頂起涼飆。
影動懸燈夜,聲繁過雨朝。
靜遲松桂老,堅任雪霜凋。
永共終南在,應隨劫火燒。
舒卷因風何所之,
碧天孤影勢遲遲。
莫言長是無心物,
還有隨龍作雨時。
不掩盈窗月,天然格調高。
涼風移蟋蟀,落葉在離騷。
回筆挑燈燼,懸圖見海濤。
因論三國志,空載幾英豪。
寒葉風搖盡,空林鳥宿稀。
澗冰妨鹿飲,山雪阻僧歸。
夜坐塵心定,長吟語力微。
人間去多事,何處夢柴扉。
無人襲仙隱,石室閉空山。
避燒猿猶到,隨云鶴不還。
澗荒巖影在,橋斷樹陰閑。
但有黃河賦,長留在世間。
大道本來無所染,
白云那得有心期。
遠公獨刻蓮花漏,
猶向空山禮六時。
擁棹思悠悠,
更深泛積流。
唯將一星火,
何處宿蘆洲。
掛月棲云向楚林,
取來全是為清音。
誰知系在黃金索,
翻畏侯家不敢吟。
九霄無詔下,何事觸清塵。
宅帶松蘿僻,身惟猿鳥親。
吟看仙掌月,期有洞庭人。
莫問煙霞句,懸知見岳神。
詩人推上第,新榜又無君。
鶴發他鄉老,漁歌故國聞。
平江流曉月,獨鳥伴余云。
且了髫年志,沙鷗未可群。
春恨復秋悲,秋悲難到時。
每逢明月夜,長起故山思。
巷僻行吟遠,蛩多獨臥遲。
溪僧與樵客,動別十年期。
一夜江潭風雨后,
九華晴望倚天秋。
重來此地知何日,
欲別殷勤更上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