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郊祀前朝享太廟三十首 還位用《干安》。
帝既臨享,
步武鳴鸞。
陟降規矩,
颙昂周旋。
登歌一再,
典禮莫愆。
神之聽之,
祉福綿綿。
帝既臨享,
步武鳴鸞。
陟降規矩,
颙昂周旋。
登歌一再,
典禮莫愆。
神之聽之,
祉福綿綿。
皇帝已親臨享祭,步履間鸞鈴輕響。上下進退合乎規范,儀容莊重進退有度。登堂奏樂反復奏響,典禮儀式毫無差失。神靈垂聽這一切,福祉將連綿不斷。
臨享:親臨祭祀儀式。
步武:腳步,代指行走時的步伐。
鳴鸞:車駕或佩飾上的鸞鈴作響,此處形容祭祀時的莊嚴聲響。
陟降:上下進退,指祭祀時的禮儀動作。
規矩:規范、禮法。
颙(yóng)昂:形容莊重嚴肅的神態。
周旋:指祭祀時的進退應酬之禮。
登歌:古代祭祀時,樂工登堂而歌的禮儀音樂。
愆(qiān):過失、差錯。
祉(zhǐ)福:福分、吉祥。
此詩為南宋高宗時期郊祀(祭天)前祭祀太廟(皇帝祖廟)的組詩之一,用于皇帝完成祭祀儀式后返回原位時演奏。宋代郊廟祭祀禮儀高度制度化,此類樂歌旨在通過規范的儀式與文辭,強化對祖先與神靈的尊崇,維護皇權的合法性與神圣性。
詩中緊扣‘還位’環節,以簡練筆觸描繪皇帝祭祀后還位的禮儀細節,強調典禮的嚴謹無失,體現宋代祭祀文化中‘禮’的核心地位。作為郊廟樂歌,其功能重在配合儀式、彰顯莊重,語言與內容均服務于祭祀的神圣性需求。
四野蕭寒依舊是,散木疏枝,亂向刀風指。夢葉飄闌心未死,人生只與秋相似。檢點無端千線淚,尚去荒蕪,遍沃來春籽。便有來春花萬紫,雙眸可惜枯如此。
君家舊文獻,世業喜聯芳。書積數千卷,門開半畝塘。天光朝鑒滿,燈影夜窗涼。未許終嘉遁,還應入帝鄉。
兩翁筋力少翁衰,竹杖先堪付若兒。只恐暮年詩更逸,出門須背錦囊隨。
宿昔神仙省,青云向爾親。償金聊玩世,抱玉故調人。氣色高題柱,文章老斲輪。別來多所憶,臥病上林春。
青蘿斷岸苔如發,天清水落魚龍窟。中有江南漫浪翁,獨棹秋江釣明月。秋江月白芙蕖深,扣舷夜和江神吟。不須槎上泛牛斗,瓊樓玉宇空人心。千年白石今可煮,一掬泉香搗云母。富貴知君已厭看,翠黛紅妝夢中舞。人間月色盡風波,聞道君家月最多。我亦扁舟下彭蠡,到門相訪定如何。
嬋娟何以署,到果趣無涯。隙地留移竹,曲闌不輟花。暫延人意愜,久坐客心賒。剝啄無妨靜,深山詎有差。
風生松檜雨生杉,抖擻泥塵恨滿衫。從此便膺君命重,亦須昭穆葬江南。云從西去又還東,不逐天回卻逐風。春日豈無晴晝永,掃除陰翳出長空。
繞林紅綴荔枝新,雨過爭看墊角巾。綠野到門同作客,仙舟移酌欲留人。柳藏蟬唱依依聽,江浴鷗群款款親。惜別卻忘歸路遠,肯于沉醉問車茵。
東廂立,西廂立,孤立誰相惜。荷雨打匆匆,瀉水如人泣。涂間南北跡,書上橫斜筆。兩間各讀之,各自頭趨白。
秘書增秩盛名高,秉鉞東南識俊髦。疏鑿川途通國運,浸分溝澮節農勞。北來春淺櫻花潤,南下秋深白鳥號。父老只今猶賽社,采蘋祠舊落江皋。
昔賢重交結,在始不在終。君看千頃波,寧作壺醴醲。
十三學得琵琶成,并幕重重卷畫屏。一見郎來雙眼明,勸我酤酒花前傾。齊言此夕樂未央,豈知此聲能斷腸。如今正南看北斗,言語傳情不如手。低眉信手續續彈,彈看飛鴻勸胡酒。
相逢苦不早,相送復沾衣。愁見孤帆影,遙于五嶺歸。青看海氣近,白望瘴煙微。家在羅浮下,秋風獨掩扉。
偶隨樵擔過山家,橡栗成蹊靜不嘩。飲水讀書真一樂,褰裳沖潦更無車。亂馀顏色翻疑好,霜后蕓苔殊未芽。種木十年端不易,固應冰雪戰槎椏。
小閣明窗半掩門,看書作睡政昏昏。無端卻被梅花惱,特地吹香破夢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