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公挽辭
兼才不廢刑名學,雅意多從翰墨游。
通德門中傳舊業,平蠻記上見佳謀。
朝衣永閟泉臺夜,挽鐸猶添夢野秋。
文彩聲名今不泯,郎官君聽在鰲頭。
兼才不廢刑名學,雅意多從翰墨游。
通德門中傳舊業,平蠻記上見佳謀。
朝衣永閟泉臺夜,挽鐸猶添夢野秋。
文彩聲名今不泯,郎官君聽在鰲頭。
您兼具多種才能,不荒廢刑名之學,高雅的志趣常沉浸在翰墨之中。在德行高尚的家族里傳承著舊日的學業,從平定蠻夷的記功碑上能看到您的精妙謀略。您身著朝服永遠沉睡在泉臺的黑夜里,喪鐘的聲音更增添了夢野秋日的哀傷。您的文采和聲名如今不會磨滅,您在郎官中名列前茅。
兼才:兼具多種才能。
刑名學:戰國時以申不害為代表的學派,主張循名責實,慎賞明罰,后人稱為刑名之學。
雅意:高雅的情趣、意趣。
翰墨:筆墨,借指文章書畫等。
通德門:指有德之家。
平蠻記:記載平定蠻夷之事的碑記等。
閟(bì):關閉。泉臺:指墓穴。
挽鐸:送葬時的喪鐘。
夢野:具體所指需結合創作背景,可能是地名。
泯:消滅、磨滅。
鰲頭:比喻首位或第一名。
具體創作背景較難明確。推測可能是在鄭公去世后,作者為表達對鄭公的敬意和哀悼而作。從詩中內容可知鄭公應是一位有才能、有德行且在平定蠻夷等方面有貢獻的官員。
這首詩主旨是悼念鄭公,突出了鄭公的才能、功績和家族傳承。通過對其多方面的贊美,展現了鄭公的形象。在文學史上雖可能無顯著地位,但從側面反映了當時對有才能、有德行之人的推崇。
斲桐以為琴,十年置茅屋。錦囊細韜籠,龍蛇紋滿腹。城市多新聲,齊竽復秦筑。古調無人彈,零落委草木。
鰲禁儒山薇省使,近傳旌節過林丘。青苔地僻無人掃,翠竹天寒可自留。想復移丹空對雪,誰能載酒共登樓。為吟佳句增惆悵,目極孤云楚水頭。
邊塵連歲靜于掃,塞馬曾嘶汾上草。落日偏增流水寒,白云不減青山好。宦游此地故知多,半是閒門雀可羅。伯鎮守城功自見,農桑依舊滿西河。
駝頂丁當響巨鈴,萬車軋軋一齊鳴。當年不離沙陀地,輾斷金原鼓笛聲。
霓裳驚破出宮門,馬上香羅拭淚痕。到此竟為山下鬼,不堪鞞鼓似招魂。
仙風入骨楚臣騷,消得明皇賜繡袍。哦就新篇神物護,未饒禹錫擅詩豪。
異種分仙禁,嬌姿冠眾芳。當階翻絳艷,傍砌發濃香。鄭國佳人贈,吳宮西子妝。畫欄春色好,不用說維揚。
山川融結氣絪缊,舒卷油油一大鈞。今古此心誰會得,竹林中有臥龍人。
春雨晴時春水生,春風搖蕩別離情。柳條弄色已堪把,鶯語怯寒猶未明。白雪翻聲歸錦軸,紫霞流影入瑤觥。當江打鼓放船去,長揖同袍好弟兄。
才及中年便買山,山中何事可怡顏。當時白傅登臨眼,物色渾歸幾案間。
我聞神仙之國伐毛兼洗髓,遠在西海西邊蓬萊之弱水。我生有夢不可到,髣髴君家畫圖里。溪流冷浸玻瓈天,層巒疊嶂含云煙。渡頭楊柳綠如染,洞口桃花紅欲燃。老夫已借過眉杖,來聽松泉弄幽響。云中雞犬知幾家,胡麻已熟雕胡掌。此中此樂何紆馀,赴隴無煩來鶴書。便欲相從學耕釣,細和山聲同水調。
秋水沈沈漾列星,盤渦殷殷斗雷霆。扁舟昨夜巴陵過,風起猶聞戰血腥。
有客學舞劍,自謂術通神。雷霆薄宇宙,雙龍飛繞身。我亦有劍術,未敢輕告人。詘信隨陰陽,指顧天地春。
分手方秋暑。忽骎骎、{左米右凡}盆除歲,好音無阻。細楷芊綿尺魚簡,但道食貧非苦。只舉體、凜然冰冱。僵臥恍逢袁安雪,布貪單、并少吳棉護。存一息,宛如縷。三旬荏苒西湖住。獨憐子、沖寒皮骨,棲棲何所。寢疾維摩無言說,尚意餐眠如故。便寂寂、道山歸去。千里巨卿雞黍約,甚盈盈、一水偏難渡。生死別,恨終古。
浦東我昔登公堂,豈意公猶度我鄉。海內交游同骨肉,天涯涕淚各參商。關山落日云千嶂,河漢懷人水一方。冰玉豐神鸞鳳羽,百年愚俗借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