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城南觀音院庵主廣師
簿領日嬰薄,紛然汩幽襟。駕言出城南,聊欲清此心。
平岡見凈剎,石逕鬰以深。中有苦空人,峭健奇骨森。
十年一庵下,形跡了莫尋。兀如擁敗褐,口吐眾妙音。
時下寂照堂,聲絕響亦沈。默矣蓋自得,其誰知少林。
簿領日嬰薄,紛然汩幽襟。駕言出城南,聊欲清此心。
平岡見凈剎,石逕鬰以深。中有苦空人,峭健奇骨森。
十年一庵下,形跡了莫尋。兀如擁敗褐,口吐眾妙音。
時下寂照堂,聲絕響亦沈。默矣蓋自得,其誰知少林。
每日被瑣碎公務纏身,雜亂之事擾亂了我清幽的心境。我駕車來到城南,想讓自己的內心清凈一下。在平緩的山岡上看到了清凈的寺廟,石頭小路幽深靜謐。寺中有修行之人,身形清瘦骨骼不凡。他在庵中修行十年,蹤跡難尋。他像擁著破衣一樣安然,口中吐出精妙的話語。他有時到寂照堂,聲音和回響都消失了。他默默修行自得其樂,誰能真正理解他如少林高僧般的境界呢。
簿領:指官府文書、公務。嬰:纏繞。
汩:擾亂。幽襟:清幽的胸懷。
駕言:駕車。言,語助詞。
凈剎:指寺廟。
苦空人:指修行之人,佛教認為人生是苦、萬物皆空。
峭健:形容身形清瘦而有精神。奇骨森:骨骼不凡。
兀:安然的樣子。敗褐:破舊的衣服。
寂照堂:寺廟中的堂名。
少林:代指禪宗,達摩祖師在少林寺開創禪宗。
推測詩人當時可能在官場任職,每日被繁瑣的公務所累,內心渴望清凈。來到城南觀音院,遇到廣師,被其修行的狀態所觸動,從而創作此詩。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應是詩人在有公務在身且內心煩悶時所作。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對修行生活的向往和對廣師的贊賞。其特點是通過環境描寫和人物刻畫展現出超凡脫俗的意境。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體現了當時文人對佛教修行和清凈生活的追求。
烏桕數家村,漁樵自作鄰。舊墳前日發,富室近來貧。古道狐成怪,深山鬼作人。茫茫塵世事,無處問蒼旻。
清明煙雨濃,上巳鶯花好。游侶漸凋零,追憶成煩惱。當年拾翠時,共說春光好。六幅畫羅裙,拂遍江南草。
危闌明倒影,面面涌金波。何處無佳月,惟應此地多。
雪院冰廬久住持,春來春去不曾知。偶經煙柳芊綿際,便有江湖浩渺思。未信此鄉能老我,竟成孤往欲逢誰。流連一霎年芳影,已是天荒海涸時。
新霜尚薄樹聲乾,寒水無痕倒浸山。知是釣船歸較晚,鵁鶄嘎嘎起蘆灣。
河上牛郎立,橋邊織女過。一時才相遇,兩意自諧和。
四壁蕭然犬自馴,年來食粥甑生塵。相逢未暇寒溫語,請效參寥作故人。
賞心自與月俱圓,今夜晴陰莫問天。秋色向人方有意,不逢星女不回船。
寒意透云幬,寶篆煙浮。夜深聽雨小紅樓。姹紫嫣紅零落否,人替花愁。臨遠怕凝眸,草膩波柔。隔簾咫尺是西洲。來日送春兼送別,花替人愁。
天涯誰道遠,嶺海接并幽。馬帶交河種,人穿真臘裘。梅花南國夢,苜蓿故宮秋。安得方仙道,飄飄訪十洲。
團團凌風桂,宛在水之東。月色穿林影,卻下碧波中。
逆流故步未曾離,水馬安知力已疲。氈毳自疑淪土著,江湖何處隱天隨。根搖頻見三豪祟,柯爛難收一局棋。暫得出游憂莫寫,感君親切慰行詩。
海底生紅焰,山頭起白波。潔庵歡樂處,時聽木人歌。
飽霜紫芋細凝酥,旋撥寒灰出地爐。慚愧鄰家新酒熟,客來酤得滿葫蘆。
十里西疇路半砠,短轅無力困瘏痡。支筇預作淵明具,甕有烏程不用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