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曲王尊師
不與俗人接,草堂云自封。
有時煉丹去,無處覓行蹤。
樹暖猴捫虱,花香鹿養茸。
曾期尸解后,終隠大茅峰。
不與俗人接,草堂云自封。
有時煉丹去,無處覓行蹤。
樹暖猴捫虱,花香鹿養茸。
曾期尸解后,終隠大茅峰。
王尊師不與世俗之人交往,他的草堂被云霧自然地封罩著。有時候他去煉丹,就再也找不到他的行蹤了。樹林溫暖,猴子在捉虱子;花香四溢,鹿在養茸。曾經期望尸解成仙后,最終隱居在大茅峰。
句曲:山名,即茅山。
捫虱:捉虱子。
養茸:鹿生茸角。
尸解:道教認為修道者死后,留下形骸,魂魄散去成仙。
大茅峰:茅山主峰。
具體創作時間地點不詳。當時道教較為流行,人們崇尚隱居修道。詩人可能聽聞王尊師的事跡,對其隱居生活十分傾慕,從而創作此詩表達自己的感受。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王尊師的隱居生活和超凡境界。其突出特點是意境清幽,形象地展現了隱居生活的自在。在文學上,它是描繪隱士形象和隱居生活的佳作,體現了當時文人對道家生活的向往。
來訪唐時事,荒洲暮靄青。遍生新草棘,難認舊池亭。毀記欺無主,存祠怕有靈。今人輕古跡,此地少曾經。裴柳英靈渺莽中,鶴歸應不記遼東。遺基只有蛬鳴雨,往事全如鳥印空。溪水無情流??,海山依舊碧叢叢。斷碑莫怪千回讀,今代何人筆力同。
鼠劣翻書冊,貓馴伴坐氈。吟懷欣雪夜,疾目畏風天。惟酒能消日,無方可引年。我詩猶偈子,一問北山禪。
東山有樵,采薪翹翹。西山有樵,刈薪蕭蕭。南山有樵,束薪百條。北山有樵,負薪逍遙。薪之槱之,暮暮朝朝。行歌相答,出入相招。
夜雨齋燈卷未收,清謠白首對蘇州。晦翁兩眼滄浪碧,也為先生一點頭。
蘇髯白傅優游地,西子新妝綽約姿。今喜之江樹吟幟,群賢高詠頌明時。
江天物態兩憑陵,借與懸崖倚瘦藤。又作吳中十年夢,胥山絕頂望西興。
春色困人渾似酒,花枝照眼恰如人。東君若解憐愁客,莫使花飛減卻春。
翩然水上見驚鴻,把燭聽詩訝許同。何意病夫焚硯后,卻憐才子掃眉中。菖蒲花發公卿夢,芍藥春懷士女風。此夕樽前相料理,故應惱徹白頭翁。
云歸蘋葉齊,雨積波聲小。日夕水容青,飛來雙白鳥。
舊日天王獻,初因佛祖傳。藏龍元有法,乞米但隨緣。不受蕭郎擊,寧求魏后憐。托歸村口寺,洗傍石根泉。此去留香積,當參飽飯禪。
眼中鸞鳳悉豺梟,一日翩翩忽滿朝。死近天教為呂祿,罪深地不著良宵。四聰八達免官時,仲達含香拜玉墀。二鬼不來同壑谷,未愁寡婦與孤兒。
偶集因成醉,來期不待占。清言機互答,默坐意俱恬。好戲非為虐,同心或借砭。月初臨隙牖,風早避重簾。燭淚侵宵冷,笳吹徹曙嚴。暖須催鼓起,寒亟覓衣添。未覺主人倦,何辭良友淹。清歌曳尾細,花帽壓檐尖。北客音同鷓,吳儂笑是鹽。羈懷殊悄悄,酒趣故厭厭。低戀香光促,誰堪別思兼。倒觥聊自濕,急口未容鉗。路入斜陽莫,天方衰草粘。孤心隨幻蝶,美翰惜雙鶼。率爾難為句,枯腸許再拈。
無諸昔建國,赤土疏王封。筑臺青冥上,垂釣滄江龍。乘龍去不返,千載如飛蓬。只今荒臺上,寂歷多遺蹤。我有太古懷,來吟江上峰。天青海氣滅,地古寒煙濃。潭水綠萬丈,秋岑碧千重。登臨未能已,落日催孤鐘。
書劍飄零二十年,風流誰識玉堂仙。柳營一顧膺新命,蘭室三生賦薄緣。以道自居元有地,若人空老是無天。功名遲速皆前定,莫使蘇生坐馬韉。一昨荒城識鉅儒,豐標高映月輪孤。笑談有味皆堪紀,崖岸無形未可踰。商古訂今朝并幾,煮茶聯句夜圍爐。李侯聲價連城重,他日先容肯作無。
閑人閑里竟閑歡,未得回光未是閑。叩道一螺斟巨海,參玄千里望恒山。但能透鏃穿三句,何必拖泥辨八還。個事人人皆富有,含生休怨釋迦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