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齋二首為分湖陸提舉作 其一
孔門性不聞,學者失其義。
上中下為三,善與惡為二。
鄒洛異而同,韓揚同而異。
不指理不明,不兼氣不備。
理無智無愚,氣有駁有粹。
本體在涵養,工夫由克治。
立義以居敬,存誠以去偽。
曾思兩卷書,學問千古事。
性外無余天,齋中有樂地。
孔門性不聞,學者失其義。
上中下為三,善與惡為二。
鄒洛異而同,韓揚同而異。
不指理不明,不兼氣不備。
理無智無愚,氣有駁有粹。
本體在涵養,工夫由克治。
立義以居敬,存誠以去偽。
曾思兩卷書,學問千古事。
性外無余天,齋中有樂地。
孔子門下不輕易談論人性,學者們便失去了對其真義的把握。有將人性分為上、中、下三等的說法,也有以善與惡來區分的觀點。鄒地(孟子)和洛學(程顥、程頤)看似不同實則有相通之處,韓愈和揚雄看似相同實則有差異。不指明義理就無法明白,不兼顧氣質就不完整。義理層面沒有智愚之分,氣質卻有駁雜和純粹的區別。人性本體需要涵養,功夫要靠克制私欲。樹立義理并心懷敬意,保持真誠以去除虛偽。曾子和子思的兩部書,關乎千古學問大事。人性之外再無其他天理,在這書齋中自有快樂之地。
孔門性不聞:出自《論語·公冶長》“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指孔子很少談論人性。
上中下為三:指將人性分為上、中、下三等,如董仲舒等人的觀點。
善與惡為二:指以善惡來區分人性,如孟子主張性善,荀子主張性惡。
鄒洛:鄒指孟子,孟子是鄒國人;洛指程顥、程頤,他們是洛陽人,代表洛學。
韓揚:指韓愈和揚雄。
曾思兩卷書:指《大學》(傳為曾子所作)和《中庸》(子思所作)。
此詩為分湖陸提舉而作,當時理學盛行,學者們熱衷于探討人性、天理等哲學問題。詩人可能受當時學術氛圍影響,通過此詩表達自己對人性和學問的見解,同時也是對陸提舉的一種學術交流和勸勉。
這首詩主旨是探討人性和學問,強調通過涵養和克治來完善人性。其突出特點是融合了不同學術觀點進行說理。在文學史上雖不以文學性見長,但反映了當時理學思想在詩詞創作中的體現。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塵直到江城。歲華銷盡客心驚。疏髯渾似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齏鹽何處是,我緣應在吳興。故人相望若為情。別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燈。
綠蕪墻繞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蝴蝶上階飛,烘簾自在垂。 玉鉤雙語燕,寶甃楊花轉。幾處簸錢聲,綠窗春睡輕。
淺畫香膏拂紫綿。牡丹花重翠云偏。手挼梅子并郎肩。 病起心情終是怯,困來模樣不禁憐。旋移針線小窗前。
赤闌橋盡香街直,籠街細柳嬌無力。金碧上青空,花晴簾影紅。 黃衫飛白馬,日日青樓下。醉眼不逢人,午香吹暗塵。
花滿院。飛去飛來雙燕。紅雨入簾寒不卷。曉屏山六扇。 翠袖玉笙凄斷。脈脈兩蛾愁淺。消息不知郎近遠。一春長夢見。
愁脈脈,目斷江南江北。煙樹重重芳信隔,小樓山幾尺。 細草孤云斜日,一向弄晴天色。簾外落花飛不得,東風無氣力。
柳絲碧。柳下人家寒食。鶯語匆匆花寂寂。玉階春蘚濕。 閑憑薰籠無力。心事有誰知得。檀炷繞窗燈背壁。畫檐殘雨滴。
一是金丹總數,河圖象出真機。誰知罔象盡玄微。大道從茲孕起。斗柄璇璣正位,陰中卻抱陽輝。崑崙子母著緋衣。此是乾坤真理。
荷葉五寸荷花嬌,貼波不礙畫船搖。 相到薰風四五月,也能遮卻美人腰。
過盡征鴻來盡燕,故園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誰憐。懷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見說江頭春浪渺,殷勤欲送歸船。別來此處最縈牽。短篷南浦雨,疏柳斷橋煙。
年年為客遍天涯。夢遲歸路賒。無端星月浸窗紗。一枝寒影斜。 腸未斷,鬢先華。新來瘦轉加。角聲吹徹小梅花。夜長人憶家。
笙歌間錯華筵啟。喜新春新歲。菜傳纖手青絲細。和氣入、東風里。 幡兒勝兒都姑媂。戴得更忔戲。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
十載仰高明,一見心相許。來日孤舟西水門,風飽征帆腹。 后夜起相思,明月清江曲。若見秋風寒雁來,能寄音書否。
斜點銀釭,高擎蓮炬,夜深不耐微風。重重簾幕,掩映堂中。香漸遠、長煙裊穟,光不定、寒影搖紅。偏奇處、當庭月暗,吐焰為虹。 紅裳呈艷,麗娥一見,無奈狂蹤。試煩他纖手,卷上紗籠。開正好、銀花照夜,堆不盡、金粟凝空。丁寧語、頻將好事,來報主人公。
云暗天低。楓林凋翠,寒雁聲悲。茅店兒前,竹籬笆后,初見橫枝。 盈盈粉面香肌。記月榭、當年見伊。有恨難傳,無腸可斷,立馬多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