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觀瀟湘圖
五日泣江蘺,騷人沉佩褋。
年深吊古客,滿門垂艾葉。
既垂青艾葉,復競畫舟檝。
明時內閣子,供奉進瑤帖。
豈復懷沅湘,歷舜愬往牒。
江流物色改,看畫淚承睫。
仿佛舊居人,指點失故業。
三戶空鳥啼,九疑列如堞。
五日泣江蘺,騷人沉佩褋。
年深吊古客,滿門垂艾葉。
既垂青艾葉,復競畫舟檝。
明時內閣子,供奉進瑤帖。
豈復懷沅湘,歷舜愬往牒。
江流物色改,看畫淚承睫。
仿佛舊居人,指點失故業。
三戶空鳥啼,九疑列如堞。
五月五日為屈原而悲泣,詩人屈原已投江。多年來憑吊古人的人,滿門都掛著艾葉。既掛著青色的艾葉,又有人們競相劃動畫船。在這太平盛世,內閣官員向皇帝進獻精美的帖子。難道還會有人懷念沅水和湘水,像古人一樣訴說往昔的事跡嗎?江水流淌,景物已改,看著這幅畫我淚水滿睫。仿佛看到舊時的居民,指點著失去的舊業。楚地已空,只有鳥兒啼叫,九嶷山排列如城堞。
五日:指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
江蘺:一種香草,這里象征高潔。
騷人:指屈原。
佩褋:佩飾,這里借指屈原。
艾葉:端午節有掛艾葉的習俗,用以驅邪。
畫舟檝:裝飾華麗的船槳,代指龍舟。
內閣子:內閣官員。
瑤帖:精美的帖子。
沅湘:沅水和湘水,屈原投江之處。
歷舜:向舜帝訴說。
往牒:往昔的事跡。
三戶:指楚地。
九疑:九嶷山,傳說舜帝葬于此。
堞:城堞
具體創作時間地點不詳。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節日,詩人可能在看到瀟湘圖后,聯想到屈原的遭遇以及歷史的變遷,有感而發創作此詩。當時社會或許處于相對和平時期,但詩人仍對歷史和文化的傳承有所憂慮。
這首詩主旨是借端午節和瀟湘圖,抒發對屈原的緬懷和對歷史變遷的感慨。其特點是意象豐富、意境深遠,運用典故增添文化內涵。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詩人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對歷史的思考。
午夢纏綿臥起遲,晚山相對一支頤。飛花欲盡春歸后,啼鳥不驚人靜時。好雨每遭風廢閣,夕陽仍受月侵欺。同曹尚憶劉郎在,曾爇銀鐙夜賭棋。
豐鼎制特小,周人風故淳。摩挲玉質潤,拂拭翠光勻。鑄法觀來妙,銘文考更真。平生?好古,對此興彌新。
野色涵空闊,平蕪接渺瀰。江淮天設險,星斗地分維。喬木千年意,滄波萬古悲。老僧尤好事,見在索題詩。豪杰舊游處,此亭名亦俱。凄涼謝公堰,浩蕩董家湖。陳跡成興廢,遺篇今有無。登臨何限恨,搔首獨長吁。
高梧傍層樓,隱翳崖寺古。森森露井寒,蔭此六月暑。秋風動地至,柯葉遽如許。依依別故林,黃落半粘土。涼蟬不復號,驚鵲時自語。一夜繞空枝,愁絕兩翅羽。
伊耆知己入圖經,佳實如珠性亦靈。綺席芬芳輕黍稷,青囊錯落間參苓。伏波老子曾招謗,吏部先生愛著銘。豈但充腸堪作膳,扶危還許制頹齡。
摩挲石刻鬢成絲,公句端為我設之。身似管城無骨相,更堪筆墨亦差池。
大賢當佐世,堯時難退身。如何丹霄侶,卻在滄江濱。柳色變又遍,鶯聲聞亦頻。賴逢宜春守,共賞南湖春。營道知止足,飾躬無緇磷。家將詩流近,跡與禪僧親。放曠臨海門,翱翔望云津。雖高空王說,不久山中人。
樹影臨江斷,名山入望遙。村原隱樓榭,云日麗風潮。酒對澄波夕,琴將片月招。客行殊未已,何處是西樵。
哀歌撫劍匣,雄劍且莫鳴。風云倘不負,仗爾事橫行。
薊門秋早雨潺潺,苧服涼生暑氣闌。眼底貧交如我老,郡中廉吏似君難。偶因論舊懷幽處,何敢投閑戀故山。遙想軒車重下日,芙蓉開遍菊開殘。
香水傳嘉號,輪囷碧玉團。刀場慚誤擬,饤坐喜同歡。崖蜜清心潤,壺冰濺齒寒。宣城空斗大,氣味敢同看。
三月咸陽火已紅,遙聞新構壓秦宮。漢皇自定河山鼎,蕭相徒勞土木工。運去赤龍傷逝水,時來銅雀更摩空。遺基指點無人識,彈劍高歌想大風。
過午殷雷聞再三,黑云頃刻遍西南。花梢已著疏疏雨,屋脊仍橫隱隱嵐。一夢恍然紅日出,小園正在綠陰酣。展書自向風檐讀,古道于今世不談。
出江風力便,買紙賽龍君。篷響渾疑雨,帆高不礙云。地維從古險,天塹此中分。漸近金山寺,疏鐘水上聞。
冷蕊寒枝淺淡妝。蕭條獨立映清塘。朦朧月色透幽香。為落為開誰作主,經風經雨孰平章。無邊愁緒入蒼茫。夢到如煙似霧間。長紅小白共爭妍。南枝北葉各翩躚。冷落傲霜欺雪影,懵騰欲雨已陰天。不知身世是何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