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鐃歌鼓吹曲 其一一
清源無諸邦,力弱臣秣陵。
間道遣進表,九門望日旌。
愿齒鄒與郳,自達天子庭。
四鄰雕霸業,國除洗天兵。
皇靈暢遐外,蜑俗邇聲明。
歸其所隸州,乞身奉朝請。
帝命得陪祀,湯沐在王城。
從茲附庸畢,歌以頌河清。
清源無諸邦,力弱臣秣陵。
間道遣進表,九門望日旌。
愿齒鄒與郳,自達天子庭。
四鄰雕霸業,國除洗天兵。
皇靈暢遐外,蜑俗邇聲明。
歸其所隸州,乞身奉朝請。
帝命得陪祀,湯沐在王城。
從茲附庸畢,歌以頌河清。
清源無諸國,力量弱小向秣陵稱臣。抄小路派遣使者進呈表章,在京城遙望天子的旌旗。希望能像鄒國和郳國一樣,直接通達天子的朝廷。周邊各國霸業凋零,國家被朝廷軍隊平定。皇帝的威靈遠播,蠻夷之俗也接近文明。回歸所隸屬的州郡,請求辭官來侍奉朝廷。皇帝恩準能陪祭,在王城有封地。從此附庸之事結束,作歌來頌揚天下太平。
清源:地名。無諸邦:指無諸國。
臣秣陵:向秣陵稱臣,秣陵為古地名。
間道:抄小路。九門:指京城。日旌:天子的旌旗。
齒:并列。鄒與郳:春秋時期的兩個小國。
雕:凋零。洗天兵:指朝廷軍隊平定。
皇靈:皇帝的威靈。遐外:遠方。蜑俗:指蠻夷之俗。邇:接近。聲明:文明。
奉朝請:古代諸侯春季朝見天子叫朝,秋季朝見為請,因稱定期參加朝會為奉朝請。
湯沐:指封地。
附庸:附屬國。河清:比喻天下太平。
此詩可能創作于王朝統一過程中或統一之后。當時朝廷勢力強大,周邊一些小邦國紛紛歸附。詩中描述的小國向朝廷稱臣、請求歸附等情節,反映了當時政治格局的變化,詩人借此歌頌朝廷的統一大業和威德。
這首詩主旨是歌頌朝廷統一和威德遠播。其突出特點是敘事清晰,通過小國歸附的過程展現時代風貌。在文學史上,它反映了當時的政治局勢和人們對統一的認可與贊美。
高城跨東南,大道夷且直。青樓間綺疏,曈曈照初日。五陵俠少年,結束事游昵。白馬飾銀鞍,連翩度阡陌。美人遙目成,相對理瑤瑟。十千輕一笑,百萬當一擲。為樂愿及晨,為歡愿及夕。紅顏匪百歲,何由保金石。
柏臺人散坐堆豗,默記灤江四往回。發為廌冠容易雪,心因蝸角等閒灰。慚無元素回天策,空負坡仙酹月杯。兩處飄零家萬里,亂山遮斷白云堆。
桑梓未能志楚甸,琴書已久住吳門。悠悠江海風煙隔,知是夕陽何處村?
云峰咫尺。竹靜芭蕉靜。鶴繞蒼苔行又立。不見高堂素壁。簿書驲騎匆匆。暫時留住衰翁。一片歸心難畫,野亭繡水秋風。
人家一樣捲湘簾,惹起新愁到酒邊。久客不知詩瘦損,小樓孤倚月娟娟。
坐據白云巖下地,仰看青鏡匣中天。
鐵面將軍騎鐵馬,喑嗚殺氣暗乾坤。縱饒勇銳如韓百,千里應須破膽魂。
東平與南平,今古兩步兵。素心愛美酒,不是顧專城。謫官桃源去,尋花幾處行。秦人如舊識,出戶笑相迎。
年來萬事付禪宗,兩鬢雖青心已翁。欲借一廛希許子,更將五斗繼無功。春來行樂君應厭,老去裁詩我未工。聞道瑯邪山色好,為題新句寄清風。
一入陶籬如楚俗,重陽重午兩關情。惜哉刪后詩三百,菊奈無名艾有名。
曉出雪猶微,須臾飛漸密。仰觀若塞空,橫鋪路欲沒。樓臺頃自明,高下同一潔。旋風俄焉起,眩轉益飄忽。浮浮儼簸揚,作勢穿牖闥。向晚如小衰,竟夕乃愈烈。詰朝互傳語,尺許久無匹。宣統三年春,元旦差相埒。中間十五載,喪亂鮮可悅。意者其休徵,相看還咄咄。
中興四葉,休德繼昭清。王度日熙平。氣調玉燭金穰應,八表頌聲騰。中原圖籍入宸廷。列圣慰真靈。袞龍登廟游仙闕,億萬載尊承。
齋心遁喧俗,一室絕垢氛。寥寥天宇空,鏡覽萬化源。芳林謝春花,空山變浮云。理勝亦有時,于茲可忘言。
酸酒如韭湯,甜酒如蜜汁。三年黃州城,飲酒但飲濕。我如更揀擇,一醉豈易得。幾思壓茅柴,禁網日夜急。西鄰椎甕盎,醉倒豬與鴨。君家大如掌,破屋無遮羃。何從得此酒,冷面妒君赤。定應好事人,千石供李白。為君三日醉,蓬發不暇幘。夜深欲踰垣,臥想春甕泣。君奴亦笑我,鬢齒行禿缺。三年已四至,歲歲遭惡客。人生幾兩屐,莫厭頻來集。
回車灞原上,白日忽將暮。石門高崔嵬,悲風起長路。借問何人阡,無乃前朝墓。人生寄一世,奄忽迅朝露。荒哉秦漢主,尋仙起遐慕。弱水不可援,三山竟焉度。玉碗出人間,徒為赤松誤。傷彼泉下人,喟焉策蹇步。吹竽宴華堂,娛樂從所務。飄飄極心志,千載為旦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