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未元日
花甲喜循環,風霜變老顏。
閑身留泮水,歸夢滿湖山。
雪凍蝗應避,春暄雁欲還。
桃符隨手寫,禍福不相關。
花甲喜循環,風霜變老顏。
閑身留泮水,歸夢滿湖山。
雪凍蝗應避,春暄雁欲還。
桃符隨手寫,禍福不相關。
高興啊,六十年一循環,我又迎來了一個花甲之年,可歲月風霜已染白我的容顏。我悠閑地留在學宮,歸鄉之夢卻充滿了湖光山色。大雪嚴寒,蝗蟲應該都躲避起來了,春日溫暖,大雁想要飛回北方。我隨手寫下桃符,覺得禍福與這并無關聯。
花甲:指六十歲,干支紀年,六十年為一循環,一循環稱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號繁多且相互交錯,又稱“花甲”。
泮水:古代學宮前的水池,借指學宮。
春暄:春日的溫暖。
桃符:古時掛在大門上的兩塊畫著門神或寫著門神名字,用于避邪的桃木板,后來演變成春聯。
“丁未”為干支紀年,結合“花甲喜循環”推測,可能是詩人六十歲時所作。當時詩人或許在學宮任職,處于相對閑適的狀態。在新年之際,面對時光的流轉和自身的境遇,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在于表達詩人在花甲之年對人生和自然的感悟。其特點是情感真摯,語言質樸。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具有重大影響,但反映了當時文人在日常中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狀態。
春來玉燭又初調,盡喜官儀是漢朝。御道雪晴方試輦,彤庭日暖漸聞韶。
照曜乾坤功不小,此風此日更須扶。泮宮畚土皆民力,不共城郎一例書。
有鳥和鳴,茂林集止。春酒既載,春服以試。薄言采蘭,于水之涘。歌以寫心,祓禊匪戲。
殷肇土茫茫,詩歌玄鳥祥。建邦思得姓,易代復賓王。德澤流千古,云礽遍四方。深源還輔晉,鄭國亦興唐。奕奕家聲遠,綿綿世澤揚。停舟先過我,擁帚許相迎。講道無馀蘊,論文得細詳。詞章漢宗正,詩筆李長庚。禮展慈湖奠,心搖微國旌。先公同竄謫,后裔借尊榮。僑館甘藜藿,芳洲采杜蘅。春風閑杖策,夜雨短燈檠。浮海瞻龍仗,登皋聽鶴鳴。三年書滿考,一旦趣歸程。執手論交契,持觴敘別情。但期趨玉陛,焉在遺金籯。旋舍斑衣舞,歸舟綵帳輕。庭闈心晏晏,交友喜盈盈。侍次還鄉舉,趨班復帝京。捷音如我報,莫俟雁南征。
明月萬山空,溪橋暗路通。不知何洞府?終夕坐松風。
送君之四會,接境近番禺。夷獠居相雜,炎涼候頗殊。時清銷瘴癘,地廣辟膏腴。政績三年后,應知德化孚。
白云同署客,相念意悠哉。交道蕭朱失,文章屈宋來。風塵還傲吏,案牘豈時才。不見黃金駿,秋高薊北臺。
江鄉為別近三年,沙水頻侵柳外田。多稼喜聞西郭詠,清風正想北樓眠。深村野老藜羹飯,華屋佳人錦瑟筵。欲問從來調燮事,黃花開滿夕陽天。
長信宮中玉漏微,綠楊枝上乳鴉飛。忽聽銀鑰開金鎖,殘月樓頭照舞衣。
細看金鳳小花叢,費盡司花染作工。雪色白邊袍色紫,更饒深淺四般紅。
此身飲罷無歸處,心懷百憂復千慮。天翻地覆誰得知,魏公垂淚嫁文姬。天涯憔悴身,托命于新人。念我出腹子,使我嘆恨勞精神。新人新人聽我語,我所思兮在何所。母子分離兮意難任,死生不相知兮何處尋。
三山樓觀倚云開,九曲溪山入夢來。半夜丹光分洞壑,常時劍氣動風雷。幔亭峰頂霞杯進,石鼓灘前月棹回。吹徹玉簫空想憶,故人正在鳳凰臺。
莫道人間離別悲,今宵重聚倍相怡。與君共剪西窗燭,好話臨風凝想時。
天臺萬八千丈,云林三十六峰。幾載山中獨憶,今朝江上相逢。
絳闕樓臺擁,琪園竹樹齊。飄裳鴝鵒舞,激管鷓鴣啼。自會春長在,那知日易西。依稀化人國,解使穆王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