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涪翁題鄭佽硯
我有古鏡硯,肌理細密勻。
沄沄散角痕,巨口細魚鱗。
涪翁銘其背,文字極雅馴。
鄭佽彥相者,不知何如人。
回首數(shù)百載,想見元豐春。
晴窗試磨洗,墨舊兔穎新。
攜歸供行齋,侑此金石身。
我有古鏡硯,肌理細密勻。
沄沄散角痕,巨口細魚鱗。
涪翁銘其背,文字極雅馴。
鄭佽彥相者,不知何如人。
回首數(shù)百載,想見元豐春。
晴窗試磨洗,墨舊兔穎新。
攜歸供行齋,侑此金石身。
我有一方古鏡硯,它的質(zhì)地紋理細密又均勻。硯臺上像水波一樣散布著角痕,大的開口處有著細密如魚鱗般的紋理。涪翁在硯臺背面刻下銘文,文字極為優(yōu)雅規(guī)范。鄭佽,字彥相,不知道是怎樣的人。回首過去數(shù)百年,仿佛能見到元豐年間的春天。在晴朗的窗前試著研磨清洗這方硯臺,墨是舊的,毛筆卻是新的。我把它帶回供在書房,陪伴這如金石般珍貴的硯臺。
涪翁:指黃庭堅,號涪翁。
肌理:質(zhì)地紋理。
沄沄:水流涌動的樣子,這里形容硯臺紋理。
雅馴:典雅規(guī)范。
兔穎:指毛筆。
行齋:書房。
侑:陪伴。
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和詳細背景難以確切知曉。推測詩人得到一方有黃庭堅銘文的古硯,這方硯臺可能有一定歷史淵源,與鄭佽有關(guān)。詩人在摩挲古硯時,有感于其承載的歷史文化,從而創(chuàng)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在于表達詩人對古硯的喜愛和對歷史文化的尊崇。其突出特點是通過對古硯的細致描寫和聯(lián)想,展現(xiàn)了歷史的厚重感。在文學史上雖可能無重大影響,但反映了當時文人對古物的珍視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文章甲天下,氣節(jié)愧當時。公母亦滂母,千秋名共馳。
閑里看山山不老,白發(fā)年年,又換青蔥稿。有時郁怒時平拗,不似人間多鐐銬。石冷苔稀都覺好,只要無人,只要無塵到。春生坎下無心草,秋落煙中無用棗。
龍節(jié)迢迢去不歸,漢家將軍建國威。當時曾見樓櫓集,異代空聞塵土飛。風壓春潮吞亂嶼,岸分古木轉(zhuǎn)斜暉。旁人猶解祠神女,何故功臣廟貌稀?
潘郎年少才力強,筆端五色成文章。新承寵擢宰山縣,送別都門春酒店。君今與我交雖淺,志業(yè)人生宜自勉。此日牛刀聊試為,他時驥足應須展。千里江帆一帶斜,馀干地沃多桑麻。時清自喜少徭役,琴弄春風滿縣花。
有酒呼墻送,此意殊不惡。渠將圣者清,冒彼賢人濁。
鍛金以為曲,揉木以為直。直曲相后先,心手始兩得。秦人望屋食,以此當金革。君勿易耰鋤,耰鋤勝鋒鏑。
山頭月出天初露,江面風生水欲波。正是勝游新得意,片云相引入岷峨。
頭顱十萬洗膻腥,革命先驅(qū)志節(jié)馨。一鞫竟教誣黨獄,英魂終古繞軒亭。
吳門市卒能逃名,長安貴人非其情。南山薄田春自耕,盛世為農(nóng)亦足老,少年何用隨諸生。
口角瀾翻二十年,書多卻厭腹便便。年來拗折枯藤杖,參得跏趺面壁禪。
野鶴野鶴舞骨削,縞衣不受緇塵著。朝刷滄溟桃浪深,夜警空山松雪落。忘機每與鷗鷺親,高標豈是雞鶩群。千年獨歸人已換,九皋一聲天亦聞。云林暫爾寄棲止,風翮終當翔萬里。可憐青鳥俗未除,白日傳音下瑤水。
方柏蕭森獨馬嘶,故園迢遞早鶯啼。九重湛露天方北,一個文星夜向西。繡斧任賢交薦鶚,衣裳候?qū)媶桒Q雞。鯉魚自出舍旁井,鳳鳥已銜門上泥。
燕草初青燕未來,山間野燒剩殘灰。一波渺與天同遠,正送春風到九垓。
七十浮生已半生,徒勞何日見功名。折腰米賤堪羞死,負郭田荒好力耕。庭鶴慣侵孤坐影,鄰雞應信夜吟聲。年來更待賢良詔,咫尺松江未濯纓。妻兒莫笑甑中塵,只患功名不患貧。自覺有文行古道,可能無位泰生民。煙村舊業(yè)勞歸夢,雪屋孤燈照病身。投老綠袍未休去,九重天子用平人。
離離翠葉晴,夜夜春蠶聲。小姑腕如雪,博得雄鳩鳴。提筐語相促,攀枝上茅屋。日午不得還,雞啄臼中粟。灶冷火無煙,乞火隔山前。寧可誤兒饑,不可誤蠶眠。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