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
蔽日烏云撥不開,昏昏勒馬度關來。
綠蕪逕路人千里,黃葉郵亭酒一杯。
事去空垂悲國淚,愁來莫上望鄉臺。
桃林塞外秋風起,大漠天寒鬼哭哀。
蔽日烏云撥不開,昏昏勒馬度關來。
綠蕪逕路人千里,黃葉郵亭酒一杯。
事去空垂悲國淚,愁來莫上望鄉臺。
桃林塞外秋風起,大漠天寒鬼哭哀。
遮天蔽日的烏云難以撥開,我神情黯然地勒緊馬韁,緩緩度過潼關。長滿綠草的小路延伸遠方,仿佛連著千里外的行人;黃葉飄落的郵亭邊,我獨自飲下一杯酒。往事已去,我只能徒然地流下悲嘆國家命運的淚水;憂愁涌起時,我不敢登上望鄉臺。桃林塞外秋風颯颯吹起,大漠天寒,仿佛傳來鬼哭的哀傷。
蔽日:遮住太陽,形容烏云濃密。
勒馬:拉緊馬韁繩,使馬停下。
綠蕪:叢生的綠草。逕路:同“徑路”,小路。
郵亭:古時傳遞文書的人沿途休息的處所。
望鄉臺:傳說中陰間眺望故鄉的地方,這里指登高望遠思鄉之處。
桃林塞:古地名,在今河南靈寶以西、陜西潼關以東地區。
此詩創作背景可能是在國家動蕩、局勢危急之時,詩人路過潼關,目睹了蕭瑟的秋景,聯想到國家的命運和自身的漂泊,從而有感而發。潼關是軍事要地,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當時可能正處于戰亂或衰敗時期,詩人在這樣的環境下抒發了內心的感慨。
這首詩主旨在于表達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個人的愁緒。其突出特點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將內心的情感融入到潼關的秋景之中。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并非廣為人知,但它反映了特定時期文人對國家命運的思考和情感表達。
東風吹柳拭煙輕,
折贈柔條空復情。
一望吳山千萬疊,
知君只在此中行。
不見西湖柳。但濛濛、吹來絮影,似無還有。點點愁心黏不住,卻把愁根種就。早池面、青萍如繡。絮自分飛萍自聚,便漂流終有相逢候。身世感,幾回首。
茸城作客飄零久。記當初、菱塘散發,藥闌攜手。水盼蘭情無限意,只在鐙前扇后。剩清月、照人依舊。堠火鄉關塵夢警,唱刀環何日歸來又。離思苦,況無酒。
杯酒送君行,秋風落葉聲。
同悲衰老日,可奈別離情。
孤嶼扁舟夜,荒江古月明。
遙思悽絕處,噭噭聽猿鳴。
幾從蕓閣事囊螢,今日瀛洲喜共登。
奎聚早聞傳太史,龍飛況復際中興。
愿將鐘鼎酬三策,莫以筌蹄試六經。
瓊宴醉婦人快睹,迂庸深愧百年曾。
獻賦明光俱妙選,茫茫道岸幾先登。
三千正遘夔龍會,五百能無禮樂興。
共羨宮花簪綠鬢,誰憐笥草續玄經。
珍重恩榮何以報,科名應不愧王曾。
未話田園薄,唯關道路長。
春風又寒食,多病祇殊方。
緬想迎門問,深思暴橐香。
無勞謝猿鶴,好為約求羊。
秋色平分,恰天上良宵三五。誰將明鏡一輪圓,懸在空青處。幻出瓊樓玉宇。漾冰壺、蕭蕭老樹。開樽花底,遏未封胡,群賢咸與。
□晚風輕,桂子飄香金粟雨。起持卮酒囑諸君,不醉卿何苦。忍負清光如許。還共向、天街小步。歸來庭院,河漢西斜,階蟲相語。
蕭同叔子無令笑,
綿上之推乃棄官。
咸羨此堂稱圣善,
累從治劇勸平反。
晨昏不怠諄諄誨,
僮使皆沾泄泄歡。
紫詔又當稱大國,
安輿五馬疊榮觀。
開府黔陽萬里遙,
西南天地畫銅標。
盡令槃瓠安蠻落,
自昔牂牁奉漢條。
羽扇麾兵丞相壘,
鐃歌帳飲侍中貂。
都人豈但思京兆,
劍履何年入圣朝。
直上亂云間,
云開見眾山。
風煙連太末,
海色動諸蠻。
俗儉荒田少,
時清徼卒閑。
建州親舍在,
悵望隔重關。
半生書劍孤心老,
萬里山川兩眼醒。
空向西陵問佳氣,
舜田禹穴草青青。
江山要得才人助,
風雨常懷故國心。
五桂樓中佳句滿,
感時搔首一沈吟。
回環萬竹鎖煙霞
步履遲留問故家
我向利名心最薄
青云合得舊生涯
筠胡予違,進胡不隨。
予匪汝誅,汝自取之。
古楊葉如繪,
下拂清波淺。
珍禽炫羽毛,
采采春風染。
斷巖千尺無去處,
銀河欲轉上天去。
水仙大笑且莫莫,
恰好借渠寫吾樂。
九龍浴佛雪照天,
五劍掛壁霜冰山。
美人乳花玉胸滑,
神女佩帶珠囊翻。
文章之妙避直露,
自半以下成霏煙。
銀虹墮影飲谾谼,
天馬無聲下神淵。
沫塵破散湯沸鼎,
潭日蕩漾金镕盤。
白水瀑布信奇絕,
占斷黔中山水窟。
世無蘇李兩謫仙,
江月海風誰解說。
春風吹上觀瀑亭,
高巖深谷恍曾經。
手挹清泠洗凡耳,
所不同心如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