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崔山人草堂
竹徑茆堂接洞天,
閑時麈尾瀨春泉。
世人車馬不知處,
時有歸云到枕邊。
竹徑茆堂接洞天,
閑時麈尾瀨春泉。
世人車馬不知處,
時有歸云到枕邊。
竹林小徑和茅屋草堂連接著宛如仙境的地方,閑暇時手持拂塵在春天的泉水邊漫步。世間人騎著車馬卻不知這處地方,不時有歸云飄到枕邊。
茆堂:即茅堂,茅草蓋的堂屋。
洞天:道教稱神仙居住的地方,這里形容環境清幽如仙境。
麈尾:古人閑談時執以驅蟲、撣塵的一種工具,后成為名士清談的雅器。
瀨:從沙石上流過的急水,這里作動詞,在泉水邊。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當時社會可能充滿喧囂與紛擾,詩人在看到崔山人清幽的草堂后,有感而發創作此詩,以表達對寧靜生活的追求。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崔山人草堂的清幽,突出了遠離世俗的閑適特點。在文學史上展現了唐代文人對自然、閑適生活的向往,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
寥闊書題久不聞,可憐魚鴈動成群。
未傳春興衡陽紙,長憶江東日暮云。
見說風帆京口泊,又云山色敬亭分。
莫言翰墨繞游戲,看取毛錐解致君。
詩卷方欣見管斑,酒杯已復動離顏。
余當火傘朱冠際,君政清虛爽氣間。
逸興飄飄難并駕,好風發發待吹還。
如舟可使長身久,有竹懸知不用關。
身墮南州已覺賒,五溪從此更天涯。
別腸何止成萬轉,霜鬢不堪今半加。
頗念客留同此日,絕憐歸夢每還家。
公如踵赴仙都約,猶擬頡頏飛佩霞。
往將短木飾青黃,負此枯林歲久霜。
窮為多言慕柔舌,病因止酒制剛腸。
交游大抵要晚節,談笑可須空累觴。
凈掃松階決流水,效予清坐亦何妨。
莫嗔不寄一行書,半百光陰伏枕余。
寂寞瓶儲同靖節,荒涼壁立類相如。
君今為況復何似,秋盡想應成定居。
獲稻讒終還墐戶,有詩何日定遺予。
年多病暑苦亡聊,夏忽如秋意自消。
竹屋紙窗宵摵摵,雨條風葉曉蕭蕭。
兇年未易辦五斗,樂處卻思甘一瓢。
幾日詩筒似疏曠,意乘聊復一長謠。
一紙書來遂隔年,江湖遠地水連天。
紛紛橫路又逢此,凜凜歲寒嗟獨然。
學道終期世勛業,抄經??了佛因緣。
白頭下士重來拜,依舊鷗汀鷺渚邊。
一源何自發嵌空,漱月流風晝夜中。
故有松聲雜清越,獨無梅影照玲瓏。
鄉人但說觀山寺,客子深懷太史公。
好事陳吳不易得,冒寒幞被肯來同。
鴈不歸時聞有行,鴈南飛處更關情。
三年有句說還往,半載無書存死生。
莫嘆河山殊舉目,會須童仆為歡迎。
四方取友吾非乏,孰若君家賢弟兄。
幾向圖經問水源,未知蜀道遠如天。
書題無自寄鴻鴈,鳥語不堪聞杜鵑。
已自草堂參句法,更于錦里醉風煙。
使行萬里無空反,乞與新詩到處傳。
詞源誰可障東之,今代謫仙仍有詩。
戲調猶能出平澹,意加每輒造瓌奇。
白頭不用論新貴,黃卷惟應保素知。
我恨從公十年晚,公寧于我亦深期。
如聞舊隠竹多有,想見頻年筍更添。
一日借居無不可,數竿分我未傷廉。
懸知影可連書屋,便恐山無到野簷。
如許作謀還自笑,未應于此是真潛。
秋日勝春句匪夸,信春無頼覺秋佳。
睡余對客霏談屑,茶罷卷書揩眼花。
寂歷斜陽簷影斷,蕭疎黃葉雀聲嘩。
家貧尊酒雖無舊,多謝鄰翁許屢賒。
春今著物幾陳新,未抵新詩得許榮。
韓子雖云譽東野,侯生終竟愧彌明。
已知林下棲遲計,何處人間寵辱驚。
更欲從公問歸宿,夜深風雨四山傾。
天公知我寒無褐,惠以簷間百尺裘。
挾纊固殊如是想,索衣不嘆晚為謀。
神融遽合莊周夢,意氣俄乘竹葉舟。
側聽屋山雞正午,又愁寒雀暮啾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