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園寄京師友人
荷鋤中園立,飛雨灑清朝。
黃鸝何處來,百囀繞林梢。
感彼求友聲,慨然念吾交。
煌煌天子都,賢俊相與遨。
飄飄翔華纓,蹀蹀鳴金鑣。
良時足游行,高會自招邀。
誰念張仲蔚,寂寞守蓬蒿。
荷鋤中園立,飛雨灑清朝。
黃鸝何處來,百囀繞林梢。
感彼求友聲,慨然念吾交。
煌煌天子都,賢俊相與遨。
飄飄翔華纓,蹀蹀鳴金鑣。
良時足游行,高會自招邀。
誰念張仲蔚,寂寞守蓬蒿。
我扛著鋤頭站在園中,春雨在清晨紛紛灑落。不知從哪兒飛來黃鸝鳥,在林梢間婉轉啼鳴。我被它求友的叫聲觸動,不禁感慨思念起我的友人。那繁華的天子都城,賢才俊士相互邀游。他們帽子上的彩帶隨風飄揚,馬嚼子和韁繩發出清脆聲響。在這美好的時光里盡情游玩,還會自行招邀舉行盛會。可誰會想起像張仲蔚那樣的人,獨自寂寞地守著蓬蒿。
荷鋤:扛著鋤頭。
百囀:形容鳥叫聲婉轉多樣。
求友聲:《詩經·小雅·伐木》有“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指鳥兒鳴叫以尋求伙伴。
煌煌:形容明亮、輝煌,這里指都城繁華。
賢俊:賢才俊士。
華纓:帽子上的彩帶。
蹀蹀(dié dié):小步走路的樣子。
金鑣:馬嚼子和韁繩,泛指馬具。
張仲蔚:漢代隱士,生活清苦,住的地方蓬蒿沒人。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推測詩人可能身處田園,遠離都城。當時社會或許處于相對穩定時期,都城有很多賢才俊士交往游樂,而詩人獨自在田園勞作,由此引發了對友人的思念和對自身境遇的感慨。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友人的思念和自身寂寞之感。其突出特點是對比鮮明,以田園與都城、自己與友人的不同狀態形成反差。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算經典大作,但以質樸的語言和真摯的情感展現了當時文人的生活狀態和情感世界。
天寒眼痛少心情,
隔霧看人夜里行。
年少往來常不住,
墻西凍地馬蹄聲。
總道老來無用處,何須白發在前生。
如今不用偷年少,拔卻三莖又五莖。
百年看似暫時間,
頭白求官亦未閑。
獨有龍門韋諫議,
三征不起戀青山。
年少同為鄴下游,
閑尋野寺醉登樓。
別來衣馬從勝舊,
爭向邊塵滿白頭。
白發老人垂淚行,
上皇生日出京城。
如今供奉多新意,
錯唱當時一半聲。
玉作車轅蒲作輪,
當初不起潁陽人。
一家總入嵩山去,
天子何因得諫臣。
寥落古行宮,
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
閑坐說玄宗。
去日丁寧別,情知寒食歸。
緣逢好天氣,教熨看花衣。
誰是杏園主,一枝臨古岐。
從傷早春意,乞取欲開枝。
鳥聲愁雨似秋天,
病客思家一向眠。
草館門臨廣州路,
夜聞蠻語小江邊。
曉來樓閣更鮮明,
日出闌干見鹿行。
武帝自知身不死,
看修玉殿號長生。
謝恩新入鳳凰城,
亂定相逢合眼明。
千萬求方好將息,
杏花寒食的同行。
雨中溪破無干地,
浸著床頭濕著書。
一個月來山水隔,
不知茅屋若為居。
陳綠向參差,初紅已重疊。
中庭初掃地,繞樹三兩葉。
嵩山古寺離來久,回見溪橋野葉黃。辛苦老師看守處,為懸秋藥閉空房。
山客狂來跨白驢,袖中遺卻潁陽書。人間亦有妻兒在,拋向嵩陽古觀居。
別后知君在楚城,
揚州寺里覓君名。
西江水闊吳山遠,
卻打船頭向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