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涿州三詩 涿鹿
我瞻涿鹿野,古來戰蚩尤。
軒轅此立極,玉帛朝諸侯。
歷歷關河雁,隨風鳴寒秋。
邇來三千年,王氣行幽州。
我瞻涿鹿野,古來戰蚩尤。
軒轅此立極,玉帛朝諸侯。
歷歷關河雁,隨風鳴寒秋。
邇來三千年,王氣行幽州。
我眺望涿鹿的原野,這里自古是黃帝與蚩尤交戰之地。軒轅黃帝在此建立了至高無上的統治,諸侯帶著玉帛前來朝見。關河上的雁群清晰可見,隨著秋風在寒秋中鳴叫。從那時至今已過三千年,帝王的氣運流轉到了幽州。
涿鹿野:涿鹿的原野,傳說為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的古戰場。
蚩尤:傳說中東方九黎部落首領,與黃帝戰于涿鹿,后被黃帝所殺。
軒轅:指黃帝,姓公孫,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
立極:建立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
玉帛:玉器與絲帛,古代諸侯朝聘時的貴重禮物,代指朝貢。
歷歷:清晰分明的樣子。
邇來:從那時以來,指自黃帝立極至今。
王氣:舊指象征帝王運數的祥瑞之氣。
幽州:古九州之一,范圍大致包括今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
此詩為《保涿州三詩》之一,當創作于詩人關注涿州歷史或參與相關事務之時。涿鹿作為華夏文明重要發源地(黃帝戰蚩尤之地),詩人通過追述上古史實,聯系“邇來三千年”的王氣變遷,或暗含對當時幽州(含涿州)歷史地位的思考,可能與清代或近代涿州的戰略、文化地位相關。
全詩以涿鹿古戰場為切入點,上溯黃帝立極的文明起源,下接三千年王氣流轉的歷史脈絡,融歷史敘事與現實感懷于一體,既展現了華夏文明的悠久,又暗含對歷史變遷的哲思,是一首兼具歷史深度與人文情懷的詠史之作。
凈瓶踢倒贏山子,體用全彰邁古今。洞徹玄關垂手處,到頭須是遇知音。
記得曲江邊,長安逸轡聯。浮沈忽廿載,斑白共衰年。秦晉官相近,荊吳思久懸。莫嫌云樹隔,書問塞鴻便。
天涯蹤跡付觥籌,支枕篷窗倦即休。旅雁數聲千里夢,殘梅半樹五更愁。地傳公路猶名浦,人到清淮一系舟。多少金錢靡費處,誰將全力奠中流。
圣主憂民重憲臣,繡衣持斧出楓宸。范滂久負澄清望,趙抃生懷獻納勤。肯使豺狼當轂道,坐令枯槁發陽春。清霜烈日江淮路,莫謂相逢有故人。
風蕩蘭舟觸石磯,白波如雪卷羅衣。香魂只在春江上,化作鴛鴦獨自飛。
河水清,嗟無魚,文禽枵腹絕所茹。若近若遠皆枳棘,一望漫漫乏人居。困守河干艱一飽,焉同勁翮騰天衢。恨禽不及懿公鶴,稻粱充足乘行車。河水清,清且淺,托跡咫尺翼莫展。鴳斥莫笑文禽蹇,羽毛熠熠鏤金管。
滿眼文書堆案邊,眼昏偷得暫時眠。子規驚覺燈又滅,一道月光橫枕前。
正雨余,風剪剪,霽色濃于染。古道平蕪,時有落花糝。重三蘭伴相邀,尋幽緩步,各自把、繡鞋點檢。騁游覽。目送一片凄迷,牽動情天感。已怨斜陽暗。歸來帶得春駒,醉撩春艷,又飛上、釵頭輕飐。
落花流水去帆孤,風雨交情奈老夫。詩屋知誰共云月,笑圖和我入江湖。千山遮眼夢自到,萬笠傳聲書可無。家有壽翁垂百歲,尚因歸省及桑榆。
曉乘輕凜上平岡,西款親塋一舍強。帶靄遠峰時隱見,半霜殘葉雜青黃。來牟渴雨空成隴,賓雁沖云自著行。此日初冬嚴祀事,只增悽惕不夸鄉。
遠嫁胡沙過十秋,哀弦彈怨不彈羞。詩書徒繼中郎業,掩卷何顏看柏舟。
孤臣無分再瞻天,晚直瀛臺輒泫然。復土何年稽一哭?紬書終老息諸緣。看看興慶班馀幾,歷歷開元事滿前。他日夢華各成錄,能忘此會玉堂仙?
不踐山中約,時時夢見之。況當春雨夜,正作韭齏思。種菊秋堪擷,誅茅冬未遲。人生難自料,身后要名垂。
□應春處即□春,粉面□相□番新。語得必傳天上事,摘來真是掌中身。百花推戴教為主,□日妖□欲□人。無可奈何□愛惜,少偷金蕊咽芳津。
啞啞烏啼宮井霜,殘月半落明星光。城頭吹笳已復罷,宮中擊鼓殊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