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讀書樂 其四
木落水盡千崖枯,迥太吾亦見真吾。
坐對韋編燈動壁,高歌夜半雪壓廬。
地爐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稱讀書者。
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
木落水盡千崖枯,迥太吾亦見真吾。
坐對韋編燈動壁,高歌夜半雪壓廬。
地爐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稱讀書者。
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
樹葉飄落,水流枯竭,千座山崖一片枯槁;在這空明的環境中,我也看到了真正的自我。坐著面對古籍,燈光在墻壁上晃動;半夜里高聲吟誦,積雪壓著草廬。地爐上茶鼎煮著旺盛的火,這種清寂的狀態足以稱為真正的讀書人。讀書的樂趣到哪里尋找?看那幾點梅花,正蘊含著天地的生機。
木落:樹葉脫落,指秋冬季節。
韋編:古代用熟牛皮繩編聯竹簡,代指古代經典書籍。
茶鼎:煮茶的器具。
活火:燃燒旺盛的火。
梅花:冬季開花,象征高潔與生命力。
《四時讀書樂》為元代學者翁森所作,其四寫冬季讀書之樂。翁森隱居不仕,以教書為業,通過四季讀書的不同體驗,表達對讀書的熱愛。冬季天寒地凍、環境清寂,更能專注于書,詩中反映了作者在寧靜中與經典對話的滿足心境。
此詩描繪冬日讀書場景,以枯寂之景襯讀書之樂,通過深夜讀經、地爐煮茶等細節,突出精神世界的充實。結尾‘數點梅花’既點冬景,又喻讀書之樂如天地生機,含蓄表達高潔志趣與對精神生活的追求。
天池之水近無主,木魅山妖競偷取。公然又盜山頭云,去向人間作風雨。
望望幽并隔,行行汴泗來。城荒頹枳棘,殿古蝕莓苔。尺水憐魚服,長途滯駿才。夜看雙劍氣,能復射燕臺。
典去敝貂裘。記為沽春上酒樓。不道霜楓容易到,溫柔。何處仙鄉不可求。一笑不須愁。針線猶堪與婦謀。還我布衣真本色,松楸。焚送無從淚又流。
松種龍蛇子,栽培近著行。有時窺北榻,不日暗東岡。淚落終含韻,輪囷未竟長。故應容足地,投老慰荒涼。
故都迷岸草,望長淮、依然繞孤城。想烏衣年少,芝蘭秀發,戈戟云橫。坐看驕兵南渡,沸浪駭奔鯨。轉盼東流水,一顧功成。千載八公山下,尚斷崖草木,遙擁崢嶸。漫云濤吞吐,無處問豪英。信勞生、空成今古,笑我來、何事愴遺情。東山老,可堪歲晚,獨聽桓箏。
誰喚嬌嬈,斜插雙弦,華筵乍開。愛玉纖輕軋,半籠翠袖,歌喉緩引,暗點鴛鞋。胡部新聲,樂工巧制,寫出龍沙馬上哀。哀何似,似離鸞驚起,白雀飛來。丁寧擊節金釵。要細聽、春風且慢催。正宮商分犯,拽歸雙調,伊州入破,攧遍三臺。畫扇香收,羅巾汗濕,愁是云兜醉后回。花閑客,任鸞綃纏髻,更盡余杯。
不識癰疽與瘠環,柴門雖設自常關。木雞養就都無累,芻狗陳來分合閒。聊復讀書牛背上,誰能橫槊馬蹄閒。子亭結筑臨溪面,瓢飲新來待學顏。
學語雛鶯在柳陰,臨行呼出翠帷深。通家不隔同年面,得路方知異日心。趁著春衫游上苑,要求國手教新音。嶺梅不用催歸騎,截?須防舊所臨。
房陵山水繞郊墟,令尹新除甫下車。耆舊好尋高士傳,交游為寄故人書。千家桃李春風后,百里桑麻夜雨馀。共說廉平宣治化,細詢民瘼定何如。
高人欣相迎,山門帶流水。風生珠樹間,月窺鏡池里。觸景遂成迷,應接殊未已。
百年多難寄殊方,江草江花滿意芳。避地不知茅屋小,到家應念石田荒。東吳秋夜思莼切,南國春來浸種忙。野老倘分紅稻粒,黃云應繞杜陵莊。
高明若韓蘇,方正如君實。太山當面前,瞠目不能識。誰能不由戶,可怪亦可惜。得若在家庭,迷殆胡越隔。向微程朱子,出手為開辟。我輩白日中,夜行至今日。
貧舍無旨蓄,種圃治寒蔬。縱橫數席間,灌溉亦勤劬。積雨有新甲,時摘付中廚。何勞樊遲學,當問漢陰夫。
后端陽六日,梅雨收晴,乍炎天氣。阿母當年,罷瑤池佳會。排遣雙成,屏除青羽,自降居塵世。為帝生賢,儲祥孕秀,作文章瑞。自古人言,陶孟母賢,文行曹家,衣冠苗裔。誰似夫人,子龍頭鼎貴。此去相從,道山蓬島,鎮長生久視。卻笑問平反,但不作,漢家嚴吏。
有有必有無,無無乃無跡。憧憧一世中,草草百年客。何能強解事,穿鑿辨堅白。醉臥蓬蓽秋,落葉深一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