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日理發三首 其三
晨梳白發照青銅,
嘆息光陰過眼空。
一市少年羞袴下,
三朝新婦閉車中。
酒逢知己猶堪醉,
文不驚人莫送窮。
天下士憂天下事,
肯將飛伏較雌雄。
晨梳白發照青銅,
嘆息光陰過眼空。
一市少年羞袴下,
三朝新婦閉車中。
酒逢知己猶堪醉,
文不驚人莫送窮。
天下士憂天下事,
肯將飛伏較雌雄。
清晨梳理白發,對著青銅鏡照看,感嘆時光如過眼云煙,轉瞬即逝。街市上的少年以身處低下為羞,新婚三日的婦人則躲在車中避人。遇到知己尚可借酒沉醉,文章若不能驚人便不必用來送窮。天下的士人憂慮天下的事務,怎肯將顯隱得失計較勝負?
青銅:指青銅鏡,古代常用青銅鑄造鏡子。
袴下:褲下,此處可能化用韓信胯下之辱的典故,指低下處境。
三朝新婦:舊俗新婦婚后三日需避人,故以“三朝新婦”代指避世隱退之人。
送窮:古代民俗,正月晦日(或正月初五)有送窮鬼的習俗,此處指用文章驅遣窮厄。
飛伏:《易》學術語,“飛”指顯現,“伏”指隱藏,代指人生的顯達與隱退。
雌雄:指勝負、高低。
此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推測為作者晚年所作。詩中通過理發照鏡這一日常場景,觸發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并借“市少年”“新婦”等世態描寫,映射自身境遇,最終以“天下士憂天下事”收束,反映了古代士人雖處人生暮年仍心系家國的精神品格。
全詩由個人衰老之嘆起,繼而觀照世相,最后升華至天下情懷,結構緊湊。既體現了對生命易逝的清醒認知,更突出了士人“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意識,情感深沉而格調高遠。
中秋夜清坐讀歐陽公正統論二首 其一
稍覺清涼換縠衣,獨憐衰鬢與秋期。
清樽浪作經年計,黃卷長懷萬古悲。
蛩咽幽吟愁露草,鵲飜寒影遶風枝。
此生此念能忘否,夢破蒼龍西去時。
聞說香城寺,孤峰叆叇間。
公今懷祖印,老去入鄉關。
穩泛春波水,深藏暮雨山。
筆頭多語句,寄我不當慳。
蕭瑟度橫塘,霏微映繚墻。
壓低塵不動,灑急土生香。
聲入楸梧碎,清分枕簟涼。
回頭忽陳跡,簷角掛斜陽。
枯腸得水若通靈,溟汗周身一雨零。
行客筋骸困方歇,醉人心骨喚初醒。
病蟬移夢入新殼,老鶴息神梳舊翎。
乞得殘生對兒女,不愁無粟貯陶瓶。
白日無偏照,玄冥不作難。
有爐如許大,無地可言寒。
書腹夤緣曬,禪心邂逅看。
呼兒來共此,形影未孤單。
舉目山河往恨沉,吳霜一點鬢毛侵。
飄零顧我非前日,慷慨唯君識此心。
香散藥畦花漫漫,波侵蝶沼竹陰陰。
平生載酒論文地,鴻雁歸時問信音。
野梅消息近,踏冷訪林端。
東閣尊空滿,南枝雪半殘。
疏條未禁笑,真態欲欺寒。
后夜花應好,仍勤束火看。
中原何自假游魂,帷幄奇謀妙若神。
沙漠宣威元有將,燕然勒頌不無人。
山川流恨荒涼地,桃李無言寂寞春。
炯炯孤懷竟何補,猶能狂飲吐車茵。
百年遺恨了難平,只有南山不改青。
橋下溫波秋渺渺,樓頭霏霧晚冥冥。
祥鐘福地衣冠盛,氣潤中天草木靈。
那得丹青繪縑素,煩君妙語寫無形。
江上中秋月,天邉白髪翁。
一輪還自滿,千里共誰同。
擾擾干戈后,棲棲羈旅中。
持杯那復問,一釂百分空。
大屋連甍小容足,棟宇以來非一木。
豫章不是十圍樗,受命于天何得獨。
君莫厭老大蓬蒿間,應龍虹梁果非福。
虛堂晝靜聞丁丁,溜雨枯皮在空谷。
敢嘆邉氛熾,今聞公道開。
中原非世事,南國自人材。
朱履羞彈鋏,黃金謾筑臺。
天涯轉蓬恨,何地賦歸來。
老來乞得奉祠宮,退食何妨不自公。
任使世情分冷煖,無勞品秩論穹崇。
功名至此休看鏡,戰伐于今喜掛弓。
梨棗具陳呼稚子,笙歌閑作樂衰翁。
芳菲莫負三春賞,聚散難逢一笑同。
小圃栽培粗倫理,頻須把酒??東風。
郎官一星幾時落,乃在水遶山圍間。
幽亭野彴不知數,青鞋庾菜何由閑。
眼前突兀見蓮榭,秋水泠然沼其下。
凌波仙子襪生塵,露冷風凄微月夜。
愿公清凈如遠公,吾欲投合保社中。
冰雪肌膚攲翠蓋,看花心似太虛空。
久矣山人去,懷哉屋壁藏。
侵陵閱梅雨,調護乏蕓香。
次第繙經集,呼兒理在亡。
乞歸全為此,何愛橐中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