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秋雜興十解 其二
千山脫木瘦,
四壁號蟲瘖。
每于動靜間,
窺見天地心。
水落澤國秋,
薦稻登川禽。
一醉吾事畢,
毋作嗚嗚吟。
千山脫木瘦,
四壁號蟲瘖。
每于動靜間,
窺見天地心。
水落澤國秋,
薦稻登川禽。
一醉吾事畢,
毋作嗚嗚吟。
千山褪去了樹葉,顯得格外瘦削;四周墻根的秋蟲,鳴叫漸啞。常在動與靜的變化之間,能觀察到天地的意趣。水位下落,水鄉進入秋季;新稻獻上,水鳥飛臨。喝醉后我便完成心事,不要發出悲秋的嘆息。
脫木:樹葉脫落。
瘦:形容山因落葉而顯得蕭索。
四壁:指四周墻根。
號蟲:鳴叫的秋蟲。
瘖(yīn):啞,聲音低沉。
天地心:天地的意趣或運行規律。
澤國:多水的地區。
薦稻:獻上新收獲的稻谷。
川禽:水鳥。
毋:不要。
此詩為南宋詩人楊萬里‘感秋雜興’組詩之一,約作于其晚年退居家鄉吉水期間。詩人以‘誠齋體’特有的敏銳觀察,捕捉秋日自然變化,抒發對天地運行規律的領悟及超然自適的人生態度。
全詩通過秋景的動靜轉換,展現詩人對自然的深刻觀察與哲思,突破傳統悲秋模式,以豁達心境消解秋意蕭瑟,語言質樸而富有理趣,是楊萬里‘以詩為理’創作風格的典型體現。
明珠吾自失,顛倒問西鄰。識得我前我,能生身外身。轉頭離夢幻,到手覺精神。若勘張平叔,何曾誤學人。
小樓春水上,客到夢俱澄。笑指東方白,遙看旭日升。在家能出世,有發亦為僧。但自空諸有,何從得未曾。
開軒對秋月,皎若白玉盤。光輝上下澈無際,洞然八極天地寬。山河微茫影可識,拂云桂樹常團團。太虛無塵萬籟凈,玉繩璀璨金波寒。是時秋氣澄,俯仰皆奇觀。靈臺湛湛俗不染,坐與月色相盤桓。念昔少小家西陲,愛此明月同襟期。黔南薊北行欲老,惟有明月長相隨。月輪萬古行乾坤,年年常閱秋與春。平生雙眼炯如月,閱人富貴兼賤貧。誰其胸中如月明,煩卿一閱世上人。
古剎鶯花迷洞口,上方鐘磬出林間。千峰好月人同醉,半榻白云僧與閑。自合煙霞供逸性,欲從爐鼎駐朱顏。羅浮昨夜思玄夢,翠羽霓裳列兩班。
東山春色掛城頭,依舊云霞檻外浮。別墅彈棋聲寂寂,羊曇雙淚為誰流。
眼前嘗廢忘,事往更追尋。愛酒陶元亮,著書王仲任。寒蒲雖有節,枯木已無心。客至還須飲,逢歡起自斟。
按察東川十四州,幾多山水似蓬丘。清時應喜無冤雪,贏得乘驄到處游。
灞橋雨雪初霽時,策蹇近自都城來。飄蕭烏帽任風欺,攜琴童子能相隨。平生隱操人所知,不意何事游京師。鹿門山色空參差,襄陽耆舊今有誰。茹溪錢君筆法奇,寫出當日風流姿。郢州刺史亭久隳,丹青誰復如王維。
冥濛罔象姿,相好菩薩面。鬼佛吾詎知,水石玩奇變。
春陽才一線,初釀片霞紅。絕信涅槃后,堪憐造化中。山河終異代,天地正新融。從此心清潔,重回太古風。
小南城畔石堂開,草滿徒無牧馬來。夜哺自憐烏有母,朝飛人嘆雉無媒。竹竿多植貪苞筍,花蒂頻留待結梅。居士近耽禪寂甚,蒲團一一在琴臺。
秋風多,秋水波,行人擊汰歸山阿。朝辭鳳凰臺,夕宿蒲葦中。月照江流白,霜催山葉紅。征途已蕭瑟,鴻雁互西東。行看洞庭樹,遠在煙生處。結廬枕山石,時時戴云霧。未種鹿門田,歲月奄已暮。山中九月甘菊黃,山家美酒郁金香。蒼松蔭地百尺長,好呼仙客行羽觴。速弦柱促,玄鶴為我舞,長歌紫芝曲。拂袖還沾隴上霞,著書應長門前竹。竹葉何青青,霞光何盈盈。辟谷餌金石,凌虛躡太清。靈巖瀑布日夜懸,下有野雉雊遠田。林間仿佛白玉童,雙吹鐵笛上青天。林屋之山清且虛,為問瑤草今何如?湖上若逢雙鯉魚,煩君惠我尺素書。
玄云衡空,自西徂東。曖曃承日,萬族無光。風伯為前導,雨師應后馳。膏我畛畝,惠我蒸黎。嗟嗟,惠我蒸黎,天公不任怨,亦不任受德。縣官大酺,歡樂無極。
芹泥夾岸融融日,野水當門淡淡花。王謝堂前舊時客,如何肯訪野人家。烏衣國里未安渠,萬里來從天一隅。道是能傳香閣恨,來時曾到故鄉無。
巡躅望登年,帳飲臨秋縣。日羽鏡霜潯,云旗落風甸。四瀛良在目,八宇婉如見。小臣竊自嘉,預奉柏梁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