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之詠物者采春花而落秋實余欲矯其失作冬果十詠 栗
秦燕千樹地,富貴出山莊。
外作猬毛磔,中含雞子黃。
懸枝開霽日,芽綠候春陽。
每憶和兒炒,如今去故鄉。
秦燕千樹地,富貴出山莊。
外作猬毛磔,中含雞子黃。
懸枝開霽日,芽綠候春陽。
每憶和兒炒,如今去故鄉。
在秦地和燕地那些種著千棵栗樹的地方,財富由此從山莊中產出。栗子外殼像刺猬毛一樣張開,里面的果肉如同雞蛋黃。栗子懸掛在枝頭沐浴著晴朗的陽光,栗芽泛綠等待著春天的暖陽。常常回憶起過去和孩子一起炒栗子的情景,如今卻已離開了故鄉。
秦燕:指秦地和燕地,古代兩個地域。
磔(zhé):張開。
雞子黃:雞蛋黃,形容栗子果肉的顏色。
霽(jì)日:晴朗的日子。
詩人看到當時詠物詩多關注春花而忽略秋實,為矯正這種現象創作此詩。可能是詩人離開故鄉后,看到栗子而觸發了對故鄉生活的回憶,從而寫下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借詠栗表達思鄉之情。其突出特點是將栗子的生長、食用等生活場景與思鄉情感相結合。在文學史上,它為詠物詩增添了新的題材,從秋實角度進行創作。
韓公不鳴老坡謝,世間神物霾寒灰。我來北雍撫石鼓,坐臥其下三徘徊。周宣秉旄奠八柱,岐陽大狩鞭風雷。四山罝罦幣天布,群后冠帶如云來。東征北伐蕩膻穢,方召??何雄哉!銘功鐫石告無極,欲鎮后土康八垓。自從七國戰龍虎,荒荒王跡淪蒿萊。嬴顛劉蹶六代沸,把酒但勸長星杯。陳倉流落一千載,霜饕日剝空黃埃。國子先生老好事,欲比郜鼎珍瓊瑰。東都相公守右輔,始舁泮沼剜蒼苔。五季蜩螗頗星散,司馬刺史初重恢。是時十鼓嗟失一,拋棄不辨何山隈。博搜民間得異臼,秦關復贖連城回。宣和天子向儒雅,太清書畫千云堆。詔移此石歸汴水,圜橋觀聽何轟豗。行填字鉤發光怪,照耀艮岳金碧開。豈知六龍卒北狩,法物曾不禳兇災。高車大牛輦萬貨,填坑咽谷驚三才。是鼓蒼黃亦北徒,重器始此蟠燕臺。道園詩翁主太學,興舉百廢扶傾頹。中門兩棖與位置,華楹大棟增崔嵬。承以磚壇護以檻,清陰四冪連疏槐。邇來春秋閱五百,光氣夜夜騰斗魁。圣清文明邁巢燧,搜抉書契窮根荄。從臣技能半史籀,別作新鼓相追陪。小儒昏鈍無所識,得從棫樸備條枚。細思物理窮顯晦,茫茫人事不可推。作歌聊繼二公后,不羞駑蹇隨龍媒。
淚荷戰雨,碎一鏡、翠云如瀉。漸罥蝶香乾,籠鴛陰減,裝就城灣殘畫。
舊是瑤源,凌波路、洗恨入、襪羅塵罅。休更結、冷禪一架。袈裟地、水風無價。
閒話。滄桑事影,玉尊澆罷。問蠹粉詩痕,龕荒菭滿,經歲蠻薰尚惹。
夢老西涯,冷鷗三兩,空怨月明遙夜。聽梵外似有,簫聲斷續,汜人來下。
寺里山因花得名,
繁英不見草縱橫。
栽培剪伐須勤力,
花易凋零草易生。
孔明高臥處,
龐統舊居時。
遇主龍方起,
逢辰驥莫追。
蟲語蒼苔冷,斜陽雨過天。秋光到此最堪憐。正嘆無聊喜奉、小蠻箋。
多感纏綿思,含情寄短篇。又添愁緒到吟邊。卻是海棠零落、滿階前。
山重水復石磷磷,
巖壑幽深隔世塵。
經過柴關多少曲,
山風盡日恐行人。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在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喚應尋常誰不曉,及乎按劍總茫然。分明好個神仙訣,父子從來不許傳。
一喝非唯三日聾,龍威虎勢也潛蹤。從前汗馬無人識,只要重論蓋代功。
黃鶴樓前鸚鵡洲,夕陽西去水東流。要知諸佛居何處,風葉蕭蕭月滿樓。
摘楊花,摘楊花,打鼓弄琵琶。昨日栽茄子,今日種冬瓜。
婆子幾年尋劍客,趙州勘破有誵訛。解使不由來富貴,風流何在著衣多。
杈下要分生死路,霍山直拔透重關。雖然賺我三千里,瞎卻眾生眼萬千。
春雪滿空來,觸處是花開。不知園里樹,那個是真梅。
臘月二十五,云門一曲新。一回聞舉著,笑殺洛陽人。
聞道豈必早,立德苦不固。嗟余困蒙弱,老大猶未樹。
五十不稱夭,蹉跎已中路。逝者誠已矣,來茲可無懼。
先民詔遺矩,乃在行其素。外物焉足希,澄心任所遇。
每戒出位思,恒存周身慮。毋曰獨居暗,幾微漸成著。
毋曰戲謔小,君子有常度。穴防終以決,往水不返溯。
庶幾日三復,反躬永無惡。
山深不復問書郵,夢向圜橋憶舊游。
道自中天懸杲日,君今砥柱障狂流。
金華殿上山林氣,白首天南漆室憂。
行在孝經曾納牖,更須言志在春秋。
雁札自天外,文字吐長虹。雍容一闋水調,綽有古人風。若問而今何似,快意回甘蔗境,真個樂天翁。座上客常滿,不放酒樽空。
添鶴算,聞鵲喜,未龍鐘。筆歌墨舞,欣寫胸次一輪紅。商略平生畫稿,開擴新來境界,留待后人宗。絕巘我能上,談笑步衡嵩。
閉門長安十日雨,
車馬不來蛙黽多。
若往澹然應子是,
作商聲者必君歌。
穿林采采日初昏,欲化莊生向漆園。
已被香云邀入夢,不堪疏雨濕殘魂。
芳須半捲金纏縷,粉翅微開玉戛痕。
醒后更無梁苑思,只探花竹數家村。
北下丘為里,乘流到魏塘。
薄陰催稻秀,斷岸叱牛忙。
摶士多窯戶,叉魚習水鄉。
閒愁若為遣,恐少養生方。
女媧鍊石奪天工,
散作丹砂落紙紅。
刻畫本來臣獨擅,
壯夫何必陋雕蟲。
舊邦偏霸一隅雄,帝命維新自不同。再辟乾坤清朔漠,雙懸日月啟鴻蒙。春開蒼震青陽后,斗直黃旗紫蓋中。率土王臣修職貢,江流萬里亦朝東。
旌旗劍佩擁椒除,尚想戎衣革命初。綠草不侵雕輦路,紅云常護紫宸居。金銀宮闕三山外,煙雨樓臺六代余。誰謂長江天作塹,八荒今日共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