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午二首 其二
苦瘡戰馬倦風沙,伏櫪無心萬里賒。
老去手風從婦展,愁來背癢倩兒爬。
人情反復好生羽,世味差殊嗜食痂。
一卷方書初讀罷,小窗驚怪日西斜。
苦瘡戰馬倦風沙,伏櫪無心萬里賒。
老去手風從婦展,愁來背癢倩兒爬。
人情反復好生羽,世味差殊嗜食痂。
一卷方書初讀罷,小窗驚怪日西斜。
戰馬苦于瘡傷,厭倦了風沙征戰,伏在馬槽無心再奔赴萬里之遙。年老了手顫抖,讓妻子展開書卷;憂愁時后背發癢,叫兒子幫忙撓。人情反復無常,就像生出羽毛般變化多端;世間的滋味差異很大,有人竟嗜好食痂。剛讀完一卷醫書,驚訝地發現小窗外太陽已經西斜。
重午:即端午。
苦瘡:苦于瘡傷。
伏櫪:馬伏在馬槽上,喻指年老閑居。
萬里賒:萬里之遙。賒,遠。
手風:手顫抖的毛病。
倩:請。
好生羽:容易變化,像生出羽毛一樣。
嗜食痂:《宋書·劉邕傳》載劉邕愛吃瘡痂,這里指世間人趣味怪異。
方書:醫書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從詩中可以推測,詩人處于年老之時,經歷過征戰等生活,面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感慨萬千,在端午時節寫下此詩,表達自己的心境。
這首詩主旨是抒發詩人年老后的感慨,包括身體的衰老、對人情世故的失望以及時光流逝的惆悵。其特點是通過生活細節和生動的比喻、用典來表達情感,語言質樸卻富有感染力,在文學上展現了詩人對生活細致的觀察和深刻的思考。
身世浮云無定跡,客中二十四回秋。故鄉此夕逢佳節,閒看星河徹夜流。
煙際孤村人語,天邊對樹斜陽。水繞青山自去,風來綠野生香。
古無住持事,但只傳法旨。有能悟色空,便可超生死。庸僧昧本原,豈識西歸履。買帖坐禪床,佛法將何恃。
畏暑長思雪繞身,苦寒卻愿柳回春。晚來斜日無多暖,映著西窗亦可人。添盡紅爐著盡衣,一杯方覺暖如癡。人言霜后寒無奈,春在甕中渠不知。冰和菜把菜和冰,心喜冬菹齒卻憎。且忍牙車寒一點,教他胸次雪千層。
半卷殘詩狂注我,一池春水皺由它。誰能催客登樓去,風雨連天送落花。
嘗怪楊真珈,作俑飛來峰。名山如有靈,請以一九封。齊云富奇壁,題識遍空翠。卷石亦不容,岳神有何罪。碑文多諛辭,金壁增腐氣。所幸五老峰,筆災尚未至。珍重后來人,慎勿妄題字。山神已證明,后生毋輕易。好事倘不然,頭骨隨鞭碎。
自將榾柮爇盆中,入座團團興致同。爭似豪家誇獸炭,禦寒猶勝肉屏風。
萬井樓臺落鏡中,環堤處處小橋通。吳娃慣蕩蓮舟戲,水淺沙明不畏風。
□□□□□□□,□□□□□□□。□□□□□□□,捲壑飛泉日夜馳。龍蛻洞深神所蟄,鳳鳴巖隱世誰知。坡仙一去無消息,相見清游彼一時。
日靜班姬門,風輕董賢館。卷耳緣階出,反舌登墻喚。蠶女桂枝鉤,游童蘇合彈。拂袖當留客,相逢莫相難。佳人在河內,征夫鎮馬邑。零露一朝團,中夜兩垂泣。氣爽床長冷,天寒針縷澀。紅顏本暫時,君還詎相及。
題橋名已立,歸省愿無違。夕照當離席,寒香上客衣。黃云笳鼓動,紫塞骕骦肥。河漢懸牛斗,通宵傍紫薇。
博嶠經營三十年,兒孫無力愧前賢。當時只道山頭在,回首斜陽草漫芊。
乘傳歷長途,齊封接魯墟。頻年經戰斗,幾處遂耕鋤。小市尊多酒,貧家飯有魚。重來朝覲日,為報玉階除。
海岱表齊履,龜泗奄魯望。迢遞列藩集,巀嵲孤城嶂。飛甍蔭阡陌,華辀隘衢巷。冠蓋靡晨莫,劍騎紛來往。允惟民物滋,益見田疇廣。魚鹽有遠賈,桑麻無遺壤。參差野樹出,芊綿煙草長。曠哉川上游,邈矣舟中賞。日落笳吹聞,雨歇河流漲。樂土良所稀,匪獨山川壯。
乍淡乍濃云片片,半疏半密雨絲絲。林花落盡漸成子,巢燕飛來頻哺兒。坐對空尊應笑客,行騎羸馬欲尋誰。平生歡友俱南北,此日傷心獨詠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