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玉海宗師還茅山
湖澥天教十載閑,玉經功就勝居壇。
驚塵天目妨龍臥,晚歲華陽望鶴還。
入詠五噫丹闕近,會心三笑畫溪寒。
世緣歷盡仙緣熟,坐斷陪真向上關。
湖澥天教十載閑,玉經功就勝居壇。
驚塵天目妨龍臥,晚歲華陽望鶴還。
入詠五噫丹闕近,會心三笑畫溪寒。
世緣歷盡仙緣熟,坐斷陪真向上關。
上天讓宗師在湖海間清閑了十年,研讀玉經的功夫有成,比居于道壇更有收獲。天目山的塵世喧囂妨礙了宗師如神龍般靜臥修行,晚年宗師期望像仙鶴歸巢般回到華陽。宗師所作的吟詠如《五噫歌》般高雅,離朝廷似乎也更近了;在畫溪邊領悟禪機,只覺溪水寒涼。世間緣分已盡,仙緣已然成熟,宗師穩穩地勘破了陪真等修行的更高境界。
湖澥(xiè):湖海。
玉經:道教的經典。
居壇:指道士居住在道壇進行修行等活動。
驚塵:塵世的喧囂。天目:天目山。
華陽:茅山的別稱。
五噫:指東漢梁鴻所作的《五噫歌》,此處借指宗師高雅的吟詠。丹闕:指朝廷。
會心三笑:可能暗指某種禪機領悟。畫溪:水名。
世緣:世間的緣分。仙緣:與神仙、修行相關的緣分。
陪真:可能是道教修行中的某種境界或概念。向上關:更高的修行境界。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從詩的內容推測,當時宗師在塵世經歷了一段時間的修行,可能在天目山等地受到塵世干擾,而茅山是道教圣地,宗師晚年期望回歸茅山繼續修行。詩人可能與宗師相識,在宗師回歸茅山時寫下此詩相送,表達對宗師的敬意和祝福。
這首詩主旨是送玉海宗師回茅山,突出宗師修行有成、超凡脫俗的特點。其特點在于意象豐富、用典巧妙,營造出高雅的意境。在文學上展現了送別詩與道教文化的融合,體現了當時文人對道教修行者的關注和贊美。
邂逅相逢玷俊游,共臨清泚看橫舟。
野情瀟灑便僧寺,塵事囂煩遠市樓。
倚杖有詩追和韻,折花隨酒記行籌。
歸來散步斜陽下,休笑浮云等幻漚。
西轉東移客興闌,風枝驚鵲不曾安。
孤吟愧我詩筒澀,百罰憐君酒令寬。
西閣梅林迷雨浦,畫橋松韻接寒灘。
相思一夜知何處,夢醒樓頭鐘欲殘。
我行其偶然,觸石五溪渡。
歸迷日已暗,有客相與晤。
?君相與問,酒罷首東路。
坐恨此機失,欲去翻疑悮。
柴扉終日掩,一室靜無塵。
久坐已穿榻,高眠不禿巾。
詩腸愁境樂,酒面老年春。
自有白云隔,無勞麾俗人。
萬株名古寺,近復說東陽。
翠樹駢頳卵,燒空炯夜光。
果堪涼渴朔,葉復草顛張。
欲上潼江去,尋思石蜜霜。
弱冠知名動紫宸,兩朝際遇荷恩深。
身先赴義人爭死,天不成功淚滿襟。
自鄭有謀歸華氏,舍湘無地托王琳。
鞠躬待死無余事,不負朝廷不負心。
昌陽十二節,茸茸碧且鮮。
不堪置幾案,拳石留余妍。
托根寄幽絕,夐在荒山巔。
不矚婦女盼,不聞雞犬喧。
水石相依附,花開已千年。
一朝服食成,肌骨翔飛鳶。
我欲啜此草,隠訣無由傳。
逝將涉浩蕩,相期十洲仙。
人生多別愁,日月去如擲。
飛鴻背朔云,老去猶旅食。
良會不可常,一歲四五日。
悠然千載上,此愿何時畢。
是時屬秋季,月魄如弦直。
倦翰縱橫飛,暮景凝紺碧。
園英澹寒芳,貧女改顏色。
咄哉值茲辰,僅隔風雨夕。
心賞了無余,萬物空相逼。
勿嘆客囊空,冷面令渠赤。
擾擾爭趨陌路塵,好閑平地即蓬瀛。
青羊石化紫煙客,白鶴松成老樹精。
夾岸碧桃春水闊,滿山落葉暮云橫。
神仙不用尋行跡,只向漁樵混姓名。
去年九里路,烏攫人腸掛枯樹。
今年九里溪,沙頭白骨高復低。
人生變滅如泥土,死后猶傳姜萬戶。
翠眉粉頰誰家兒,夜赴軍前效首虜。
將軍多愛恩意疎,分將吳口充包苴。
慇懃道與送行使,前日朝官多有書。
冬晴不作雪,無處聽寒號。
山外一輪起,霧中三丈高。
曝肩樵解褐,曬翼鳥遺毛。
不特寒梅早,墻陰發露桃。
夜魄湛精氣,冰魂消瘴氛。
寒洲沙印篆,荒樹葉鐫文。
詞度柳三變,書臨顧八分。
誰憑當道勢,抬舉上青云。
前程在處暗危機,脫跡紅塵入翠微。
清水一竿張釣具,白云四壁掛樵衣。
馬惟畫骨空嗟瘦,龍不點睛那解飛。
差有陳編相伴住,時將詩句洗前非。
前代衣冠第一人,老來鳴道振遺音。
勛庸臣子平生志,書易圣賢千古心。
士愿執經來鹿洞,客求挾冊售雞林。
飛仙雖去斯文在,山閣神光照斗參。
我來沸鳴蟟,坐閱寒蛩響。有興寄滄洲,逝欲窮浩蕩。
百年如彎弧,落處分寸上。前涂知幾許,乾坤一漭瀁。
念子住沃洲,屢作扁舟想。杖屢縱勝游,文字醉清賞。
奇音遇朗鑒,請我黃岡簜。世氛久昏暗,有縶不能往。
交情浮云淡,樂意陽春盎。老鶴鶱孤飛,況子開三網。
離合固其常,豈是比土莽。我亦屬同流,始末藉虛獎。
永懷芳蘭苕,不肯間誰曩。詩來森如束,快讀劇爬癢。
吾詩非世好,一派分凡將。君如領此言,急浪蕩飛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