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興十二首 其二
十月菊半槁,垂迫長至節。
炎州天氣殊,蟄戶猶未閉。
北方當此時,無雨有為雪。
吳霖百晝夜,不見霜露結。
瘦馬濺腐泥,裸袒舟子熱。
老子所居隘,糞穢足嘔泄。
西望萬重山,中有茅宇潔。
何當歸去來,獨臥一榻設。
十月菊半槁,垂迫長至節。
炎州天氣殊,蟄戶猶未閉。
北方當此時,無雨有為雪。
吳霖百晝夜,不見霜露結。
瘦馬濺腐泥,裸袒舟子熱。
老子所居隘,糞穢足嘔泄。
西望萬重山,中有茅宇潔。
何當歸去來,獨臥一榻設。
十月里菊花已大半枯萎,即將臨近冬至節。南方炎州的天氣不同尋常,蟲蟻的洞穴還未封閉。北方此時,即便無雨也會下雪。吳地陰雨連綿百日,不見霜露凝結。瘦馬踏過腐泥,船夫光著身子仍覺炎熱。我居住的地方狹小,污穢之氣令人作嘔。向西眺望萬重山,其中有潔凈的茅屋。何時能歸去,獨自躺在備好的榻上。
長至節:即冬至節,古人稱冬至為‘長至’,因冬至后白晝漸長。
炎州:泛指南方炎熱地區。
蟄戶:指蟲蟻冬眠時的洞穴。
吳霖:吳地(今江浙一帶)的連綿陰雨。
老子:詩人自稱,猶言‘老夫’。
隘:狹窄。
歸去來:用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之意,指歸隱。
陸游一生多次任職地方,此詩可能作于其在南方任職期間。南宋時期,江南地區多陰雨潮濕,詩人通過南北氣候對比,反映當時的生活環境,結合其晚年渴望歸隱的心境,表達對田園生活的向往。
全詩通過南北氣候差異的對比,描繪了南方陰雨悶熱、環境惡劣的現狀,與西望潔凈茅宇的理想形成反差,直抒歸鄉隱逸之情,語言質樸,情感真摯,體現了陸游晚年對平淡生活的追求。
簿書終日嘆徒勞,俄喜相看有故交。
抱道尚稽懷印綬,安貧還不厭衡茅。
草廬誰識真龍臥,阿閣行看彩鳳巢。
歸去不妨深閉戶,靜聽修竹晚風敲。
斧扆求良弼,鈞衡得偉人。
文章照黼黻,勛業見經綸。
化洽編氓阜,時調寶歷新。
方祈永霖雨,俄復跨箕辰。
郎省聲猷藹搢紳,看看步武到通津。
合留北闕扶宸極,卻向西溪整釣綸。
愧我暮年方謝事,羨君壯歲便抽身。
時賢莫把衰翁比,林下如君只一人。
經術傳家幾縉紳,孫吳決策舊無人。
上將用武方留意,汝始程能遂發身。
佇展六韜登上第,更資三釜及偏親。
兩科自此增雙美,何患衰宗不再振。
不堪秋色已悲涼,那更重陽對夕陽。
白發蒼顏羞覽鏡,紫萸黃菊喜浮觴。
且來高處開心目,莫引愁端撓肺腸。
未信天教長作客,會須有日放還鄉。
家世登科能幾人,兩人今歲奄沉淪。
不應天遽衰吾族,會見時當發汝身。
聯轡莫辭金鐙冷,奪標爭鬭錦袍新。
還須益勵青云志,門戶何憂不再振。
誰鑿云根清氣泄,混混源泉流不竭。
味極太古比龍涎,飲之令人骨清徹。
父老為云有葛仙,丹成此地經多年。
寂寞煙霞洞云靜,惟留斯跡令人傳。
雨后春逾麗,平堤漲綠波。
侵人花氣釀,刺眼麥芒多。
舴艋閑蓑笠,秋千醉綺羅。
光陰難把翫,秀句與消磨。
踈鐘余逸響,野燒矗孤煙。
輕暖花邊日,微寒雨后天。
才能拆襪線,詩思上灘船。
卻憶峨嵋老,杯停已百篇。
憶在霜臺未六旬,嘗陳仕宦縱家貧。
豈容七十不納祿,卻為斗升猶牧人。
年齒幸吾今已及,官曹從此不應親。
愿天許遂終焉志,養此疏慵老大身。
寒士叨塵分已逾,不為歸計待何如。
暮年光景那能久,浮世榮華總是虛。
此去直須甘澹泊,個中元自有乘除。
因公拈起余君話,愈使衰翁憶故廬。
臨別殷勤贈我詩,一披何喜得如之。
怪來筆下能高妙,元是胸中自崛奇。
長恨頃時才一面,方欣今歲展雙眉。
明年莫負論文約,要向新元副所期。
休言簿領尚沉迷,器業如公豈久稽。
不見自憐心若失,相從還記手同攜。
飛黃正欲馳長坂,倦翼方欣返故棲。
出處不同空悵望,何時來過武陵溪。
不勞齋戒絕膻葷,聞已潛通妙眾門。
此道能明從古少,今朝正要與君論。
十年未免憂茅塞,一詣終期破棗昏。
縱有香醪堪寄遠,何如相對倒清樽。
先生英氣欲橫秋,唾手功名豈待求。
共指層霄看展翼,誰知平地亦沉舟。
簀中宰相寧嫌辱,胯下將軍未足羞。
有志會須騰踏去,莫將富貴羨王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