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張伯起入都二首 其一
元侯可文學,未壯冠貂蟬。
之子觀光日,前修致政年。
芹宮堪注擬,瓜戍尚遲延。
定有群公薦,班行綴集賢。
元侯可文學,未壯冠貂蟬。
之子觀光日,前修致政年。
芹宮堪注擬,瓜戍尚遲延。
定有群公薦,班行綴集賢。
您既是賢德之臣又有文才,年紀輕輕就已身居高位。您前往京城觀光之時,正是前輩官員退休之年。在學宮本可得到任用,可戍邊之事卻還耽擱。想必定會有眾多公卿舉薦,您能位列集賢院的朝臣之中。
元侯:本指諸侯之長,后泛指達官貴人。可文學:有文才。
未壯:年紀未到壯年。冠貂蟬:指身居高位,貂蟬是漢代侍中、中常侍帽子上的裝飾,后借指達官顯貴。
之子:這個人,指張伯起。觀光:到京城游覽、觀摩。
前修:前代的賢人。致政:辭官退休。
芹宮:學宮。注擬:注官擬授,指安排官職。
瓜戍:指戍邊。《左傳·莊公八年》有“瓜時而往,及瓜而代”,后人用“瓜戍”表示戍守邊疆。
群公:眾多公卿。
班行:朝班,指朝廷官員的行列。綴:連綴,加入。集賢:集賢院,是唐代開始設立的官署名,負責刊輯經籍、搜求佚書等。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的內容推測,當時張伯起可能年紀尚輕卻已有一定地位,但仕途發展遇到了一些阻礙,可能是戍邊之事耽擱了他在學宮的任用。詩人在張伯起前往京城之時寫下此詩,表達對他的鼓勵和期望。
這首詩主旨是送友人張伯起入都,突出了張伯起的才能和詩人對他的期待。其特點是用典自然,情感真摯。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有限,但體現了當時文人之間送別時相互鼓勵、期許的社交文化。
海風驅云來,池雨打荷急。
虛堂開西窗,晚坐涼氣入。
與公語平生,事不一毫及。
初探易之奧,大衍遺五十。
乾坤露根源,君臣排角立。
言史書星瑞,亂止由不戢。
巨惡參大美,微顯豈相襲。
陳疏見公忠,曾無與朋執。
文章包元氣,天地得噓吸。
明吞日月光,峭古崖壁澀。
淵論發賢圣,暗溜聞鬼泣。
夜闌索酒巵,快意頻舉挹。
未竟天已白,左右如啟蟄。
昨日山光寺前雨,今朝邵伯堰頭風。
野云不散低侵水,魚艇無依尚蓋蓬。
藕味初能消酒渴,蓼花猶愛照波紅。
楊州有使急回去,敢此寄聲非塞鴻。
羸馬度關去,夜向河橋歸。
水風來何急,吹裂游子衣。
到家莫久留,速書赴禮闈。
大對必有蘊,時哉無闊稀。
一身頭面間,所用蓋有長。
兩耳主于聰,兩目主于光。
維鼻主于嗅,維舌主于嘗。
以耳辨黑白,以目分宮商。
以鼻識酸咸,以舌聞嗅香。
各各反爾用,安得無悲傷。
此能而兼彼,自勞由不量。
寄言世上人,欣欣蹈其常。
余水之于越之鄙,筑基相對琵琶尾。
琵琶日日有秋聲,雁過洞庭風入葦。
南斗戛湖波不起,長刀剡鋒碧耳耳。
姱娥夜出在寒溪,青銅瑩磨光幾里。
朝因吳客幅蒲輕,滿紙如蠶書可喜。
笭箐畫蛤瓦缸醅,海若淮壖各寄來。
將學時人鬭牛飲,還從上客舞娥杯。
蓬蒿自有蔣生樂,珠翠寧容鄭氏陪。
莫計暄寒與風雪,古來黃土北邙堆。
文章與功業,有志不能成。
嘗以隮高位,終然屈大名。
遺風猶可見,逝水更無情。
歸卜青烏垅,韓城苦霧平。
人以祿為榮,當知身所重。
祿榮身且勞,豈要權衡用。
達人唯止足,曷顧百鐘俸。
今朝西山歸,芝術不須種。
莊生逸老言,此必久已誦。
矩法況自持,推年心可縱。
顯晦有難必,孰云幽不明。
深井發寒泉,光若月色盈。
陰陽信奇變,曷用究厥情。
譬彼出炎火,投薪丹焰成。
吾人勿驚異,但自汲缾罌。
神武立四極,收兵銷眾豪。
輸糧來萬國,積庾下千艘。
貔虎肥于豢,麒麟老向槽。
中州無殍餓,南土竭脂膏。
黃鼠群何畏,青鳩啄且嚎。
古梁生菌耳,朽堵出蠐螬。
樹腹懸蛇蛻,絲窠掛鳥毛。
塵埃雖自汨,朱墨亦能操。
直宿愁風雨,經年弊褐袍。
仲尼猶作吏,我輩勿為勞。
昔君乘紫騮,來獵荒城下。
復乘紫騮去,不逢亭長罵。
溪風欲涉時,山雪獨歸夜。
此趣信所諳,羈官莫悲叱。
牧人垂長髯,驅羊從北道。
老羝壓大群,毛比長髯好。
暮歸同一欄,朝出不擇草。
既肥當用烹,從羝羝獨保。
狡誘以全軀,角尾徒為老。
列藩環王都,遂分東西道。
統制連別京,守臣多碩老。
外臺持權綱,才具必美好。
公今且更踐,入用頗不早。
乃令山東粟,餉饋歲可保。
古路趨汶陽,長風吹綠草。
逆水寒風急,輕舟晚不前。
因來泊古渡,聊且上平田。
草軟行方穩,鶉驚去瞥然。
卻尋孤岸遠,吹幘亂華顛。
丹砂漆盤盛井水,冷浸半坼山櫻花。
始見春色不奈喜,黃昏招飲夜還家。
劉郎居南我居北,陌上泥開天正黑。
風吹蠟燭燒未明,素絲作履惜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