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起來芳三上人游北山寺
癖性愛古寺,鬰鬰烏龍山。癖性愛古樹,萬松擁禪關。
偶與二三僧,共此一日閑。索茗古寺里,系馬古樹間。
樹古生涼飚,寺古殊塵寰。古貌各清怪,古心俱恬憪。
忽有古笛聲,牧兒度前灣。古人謂不足,古風斯已還。
癖性愛古寺,鬰鬰烏龍山。癖性愛古樹,萬松擁禪關。
偶與二三僧,共此一日閑。索茗古寺里,系馬古樹間。
樹古生涼飚,寺古殊塵寰。古貌各清怪,古心俱恬憪。
忽有古笛聲,牧兒度前灣。古人謂不足,古風斯已還。
我生性就喜愛古寺,那郁郁蒼蒼的烏龍山中有我心儀的古寺。我也喜愛古樹,萬株松樹簇擁著寺院的門戶。偶然間和兩三位僧人,共同享受這一天的閑適。在古寺里討要香茗,把馬系在古樹之間。古樹間生起清涼的疾風,古寺與塵世大不相同。僧人們容貌清奇古怪,內心都恬淡安靜。忽然傳來古老的笛聲,是牧童在前面的山灣吹奏。古人所說的美好事物若覺得不足,如今這古樸之風已然回歸。
癖性:個人特有的癖好和習性。
鬰鬰:同“郁郁”,茂盛的樣子。
禪關:指寺院。
飚:疾風。
殊塵寰:與塵世大不相同。
恬憪:恬淡安靜。
古風:古樸的風氣。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但從詩中可以推測,詩人可能在一個閑適的日子里,與僧人一同游覽北山寺,被寺中的古樸之景所感染,從而創作了此詩。當時社會可能存在追求繁華、浮躁的風氣,詩人借此表達對古樸之風的向往。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對古樸事物和閑適生活的喜愛。其突出特點是圍繞“古”字展開,營造出濃厚的古樸氛圍。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算著名,但生動地展現了詩人的情趣和追求。
耕民昧帝力,焉用典與謨。奈何降衷后,氣稟分賢愚。天錫孔孟氏,一整綽有馀。廓哉鄒魯地,良足容軒車。皇皇七十國,轍跡何區區。誰知百世下,流作章句儒。掌股弄神器,敝屣直棄如。遂令桐梓地,盡化荊棘涂。昏林畏饞啖,秉燭來趨隅。巫咸倘可問,為我還其初。
別后音書各杳茫,歸來兩鬢亦應霜。未能叩馬勞行李,先許抱琴過墅堂。門外落花頻自掃,甕頭新醁擬同嘗。怪緣底事無消息,煙瞑鴉棲又夕陽。
鴻雁離群后,成行憶日存。誰知歸故里,只得奠吟魂。蟲蠹書盈篋,人稀草擁門。從茲長慟后,獨自奉晨昏。
蕭蕭初覺澹云輕,颯颯如聞轉樹聲。收拾光輝渾在眼,應知騎省賦初成。
竹影和詩瘦,梅花入夢香。可憐今夜月,不肯下西廂。
橋畔聞雞起,推篷看女山。故人真面目,云氣合離間。
千仞清溪絕世紛,先生高臥白云根。近來名系丹臺籍,多向蒙山見羨門。
春草山山綠滿頭,朝煙暮雨作蘭油。土膏肥沃全無石,不作畬田負水流。
才松衣扣。已有濃香透。一味醉人香似酒。酥得魂兒廝勾。夢中羅帳燈昏。鴛樓錦瑟清塵。髣髴還親玉體,怪他紅被無溫。
阿母朝饑待早糜,還家常怪得薪遲。快刀留惜不將用,空手攀枝那得施。
簿書夏日足官府,忽憶少年行樂時。高柳送涼蟬斷續,清溪濯足石參差。班荊或共高人語,采藥頻從野老嬉。遠興無端真在想,白云芳草舊襟期。
古塞通西域,巖城接大荒。一亭聊駐馬,萬里此離觴。風勁草痕白,山寒日影黃。征夫折鞭去,前路少垂楊。嘉峪分天塹,籌邊陋昔人。斯亭才結構,西旅即來賓。庭雜烏孫坐,墀牽大宛馴。與樓雖對峙,獨喜靖胡塵。
白云縹渺四時留,青壁回環盡自幽。露竹珠涵滄海月,風松波撼洞庭秋。窩中巳足逍遙樂,頂上還堪汗漫游。待看羽翰生白日,人間始信有丹丘。
拂袖歸來我最先,相期耕釣在馀年。無端遇著東風惡,吹上長淮逐客船。三淮浪急大江回,幾處驚如滟滪堆。我正思家行欲到,汝今那更別家來。酒盡沙頭淚滿裾,臨當別去更躊躇。都忘我為儒冠誤,更囑還家課子書。
育德譬源泉,務學如農疇。盈科會歸海,力穡當有秋。期君懋遠業,東序陳大璆。對揚竭忠鯁,一洗宵旰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