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伯宣尚書士常吏侍二首 其一
林下休官已七年,新聞偶到白云邊。
一時人物歸司命,二老儒臣筦吏銓。
嚴子釣臺跧舊隠,山公啟事玷群賢。
驅馳力盡心徒在,聊信歸鴻寄短篇。
林下休官已七年,新聞偶到白云邊。
一時人物歸司命,二老儒臣筦吏銓。
嚴子釣臺跧舊隠,山公啟事玷群賢。
驅馳力盡心徒在,聊信歸鴻寄短篇。
在山林中辭官已經七年,偶然聽聞新消息傳到了白云繚繞之處。一時間人才都歸由命運安排,兩位儒臣掌管著官吏選拔之事。嚴子陵的釣臺依舊隱匿著舊日的蹤跡,山濤的舉薦卻玷污了眾多賢才。我竭盡全力卻徒勞無功,只能姑且借助歸鴻寄去這簡短的詩篇。
林下:指山林之中,常表示隱居之地。
司命:掌管命運,這里指命運安排。
二老儒臣:指詩中提到掌管官吏選拔的兩位儒臣。
筦:同“管”,掌管。
吏銓:官吏的選拔。
嚴子釣臺:嚴子陵的釣臺,嚴子陵是東漢隱士,拒絕出仕。跧:隱匿。
山公啟事:山濤為吏部尚書時,每選用官吏,皆先作“啟事”,奏明其人情況,時稱“山公啟事”,這里說“玷群賢”可能是認為選拔有失公正。
歸鴻:歸飛的大雁,常用來傳遞書信。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詩人已隱居七年,可能當時官場人事變動,有新的官吏選拔情況傳來。詩人在山林中聽聞這些消息,結合自身經歷和對官場的看法創作此詩,表達自己的心境和態度。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隱居后的感慨,對官場人事的看法。其特點是用典巧妙,委婉抒情。在文學史上雖可能沒有廣泛影響力,但反映了當時部分文人對官場和隱居生活的態度。
伐樹已掃跡,種花今問津。一筇隨臥起,四壁空無鄰。有懷平生游,老手妙斲輪。去搴柯山秀,盡作泮水芹。裁詩問無恙,寄此嶺頭云。
誰將巨足踏深淵,杳渺應為象帝先。混沌無端孕盤古,砉然于此鑿南天。
金雞竿下龍旂動,萬國華夷拜冕旒。十二門開傳詔急,祥云捧日在樓頭。
烽火暗崇江,官船發豫章。千金求駿馬,萬里入南荒。倚劍看明月,停杯問故鄉。相臣憂國意,注目倚騰驤。
滿滿十分酒,高高百尺樓。于茲賞圓月,況乃值仲秋。天宇浩無際,露華光欲流。西園清夜景,公干不同游。緬想建安盛,西園飛蓋游。初筵會才雅,今夕繼風流。月伴昏星出,云隨晚吹收。老生于此興,不減庾荊州。
道人淡無營,坐撫松下石。埋盆作小池,便有江湖適。微風一以搖,波光亂寒碧。
已過黃昏更暗些。休將眼力各矜夸。葉黏蛛網猜癡蝶,枝綴蜂巢認朽花。添笑語,莫喧嘩。漸能頭上聽歸鴉。料知老至饒滋味,享有雙瞳黑幕遮。山后山前路四分。叩門犬吠問孤村。鳥飛夾谷斜陽道,人坐層巒密樹云。南渡口,碧波痕。撐來小艇鴨成群。幾聲敲竹兒童聚,去傍桑陰看賣餛。半壁屏山掩翠陰。紅墻水殿梵鐘沉。鳥投花影搖魚沼,風應泉聲入竹林。裁秀句,滌煩襟。莫因酒困怯登臨。老龍吹浪成云去,回笑人間尚問尋。
歷歷朱燈照畫樓,碧云疏樹鳳城秋。車窗一夜關山月,那許行人不白頭。
青山與高人,一見如有約。悠然相莫逆,無語心自樂。凌虛步丹梯,攬秀有高閣。應同九皋鶴,翱翔在寥廓。
佳人南國秀,夫婿謫仙才。禮為乘龍盛,樓因待鳳開。同心金作縷,長命玉為杯。醉倚如花女,同登行雨臺。月羞眉共出,云逐鬢飛來。彩旆縈新柳,仙虹蕩摽梅。綺羅芳院合,簫管畫筵催。誰免張華感,良時首重回。
故園猶得狎長裾,偶為尋僧過凈居。施食齋前禽乍散,經行壇下樹偏疏。菊花向晚猶堪摘,杮葉經秋盡可書。且莫攢眉便歸去,白蓮今日問何如。
懶共江籬杜若榮,聊依蘚石寄幽情。試觀種在階庭者,未必天然似此清。
雷海譚音出世雄,臺巖香社冠禪叢。紅爐點雪靈機密,翠徑斑苔道步通。珠水濾羅晨漱凈,豉莼縈箸午齋豐。歸帆已應王臣供,金地天龍繞舊宮。
竹枝何處引羊車,盡日凝妝候翠華。燕子不來春欲暮,東風吹老碧桃花。
七月七日風雨多,御橋南望水增波。鴛鴦自向沙頭宿,不管牛郎信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