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仁近之姑蘇別后奉寄
詩眼到姑蘇,今愁古恨俱。
臺驚吳后鹿,江問漢時鱸。
矯奪風應息,懷襄氣未蘇。
梅邊早回首,飛鶴望林逋。
詩眼到姑蘇,今愁古恨俱。
臺驚吳后鹿,江問漢時鱸。
矯奪風應息,懷襄氣未蘇。
梅邊早回首,飛鶴望林逋。
詩興隨著到了姑蘇,如今的愁緒與往昔的遺憾都涌上心頭。姑蘇臺因吳王夫差的麋鹿而令人驚嘆,吳江讓人詢問起漢代的鱸魚。強取豪奪之風應當止息,洪水泛濫后的元氣尚未恢復。在梅花邊早早回頭,如飛鶴般遙望著林逋。
詩眼:詩的意境和靈感。
臺驚吳后鹿:姑蘇臺,春秋時吳王夫差所建。“吳后鹿”,用典,《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載伍被說吳王“臣聞子胥諫吳王,吳王不用,乃曰:‘臣今見麋鹿游姑蘇之臺也。’”
江問漢時鱸:吳江,這里可能用張翰“莼鱸之思”的典故,張翰為西晉人,思念家鄉的鱸魚膾、莼菜羹而辭官歸鄉。
矯奪:強取豪奪。
懷襄:本指洪水泛濫,這里可能指社會動蕩。
林逋:北宋詩人,隱居西湖孤山,種梅養鶴,人稱“梅妻鶴子”。
仇遠生活于宋末元初,這一時期社會動蕩,朝代更迭。詩人到姑蘇后,目睹當地的歷史遺跡和現實狀況,感慨歷史的興衰和社會的變遷,從而創作此詩,表達自己對社會的憂慮和對高潔品格的追求。
這首詩主旨在于感慨歷史與現實,借古諷今,表達對社會亂象的不滿。其突出特點是用典豐富,以景寄情。在文學史上體現了宋末元初詩人對時代的思考和情感表達。
今夕何夕火西流,處處穿針閱女牛。銀燭光搖書幌冷,碧梧影落帝城秋。疏愚欲乞天孫巧,迂遠空懷杞國憂。坐久宴然清不寐,絳河如練近南樓。
濯濯寒逾潔,惟當老碧巖。幽心矢霜雪,疏影托松杉。山靜云千樹,僧歸月一帆。無人知此意,長詠付瑯函。
年年重六日,是我始生朝。自昔增悲感,于今更寂寥。盤餐慚草具,奠醊恨蓬飄。望里南云白,魂飛未易招。
屢向鄒人問,言從孔氏儒。隱輕齊石語,狂竄魯連書。漢店荒城在,秦碑劫火馀。緬懷觀禮射,臨去獨躊躇。
相忘人說在江湖,我謂詩壇道不孤。破帆破浪濕燈亮,共把冰心寄玉壺。
盤古山中太始雪,六月天邊萬里風。下界并愁炎火劫,丈人長對水晶宮。
重陽當痛飲,對酒更生悲。惆悵芝山夢,死生俱別離。
朝來檐鵲送聲忙,見說高人過草堂。風動似聞門外屨,晝長頻續案頭香。暖烘韶麗花含笑,雨閣輕陰日弄光。多少野橋東望意,碧云閑詠小山旁。
聞道蓬瀛外,鯨波若拔山。秦皇空望幸,方士去無還。縱有金銀闕,其如風浪艱。靜觀濠上理,心與廣川閑。
杏花斜約殘風住,枝上鶯聲注。鶯聲未已復馀陽,杜宇一聲漏入浣云江。寒衣未拂濕紅擁,堤柳壓煙重。明朝后日雨如前,誰去綠楊叢里問秋千。堂前碧草延茵浦,細徑斜煙縷。殘紅墜下拂頹襟,寸寸流波蕩去自無聲。啼鶯尚記當時棹,可惜和煙老。嘶蟬向夜守空池,何處孤琴攜月訪漣漪。
仕宦老不休,虞兵乃知止。低頭愧斯人,三嘆不能已。
萬里淮安客,孤舟強作詩。夜深霜露冷,天近斗星移。細酒甜如蜜,黃河濁似泥。梅花深處里,應是夢交時。
隕璧閩天紫氣微,十年空恨國工稀。猶馀明月人間號,不睹連城海上歸。及墓諸生封馬鬣,挑燈少婦泣牛衣。平生剩有遺書在,惆悵傳經心事違。
采采黃菊英,秀色真可餐。泛之清霞觴,薦以白玉盤。我欲持壽公,助發凌風翰。天地炯在眼,一舉非公難。
方寸忽波瀾,無聊強自安。愁腸如綆結,病體覺衾單。雨急天將曙,人喧夢未闌。塵勞拋不得,何處覓清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