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英會詩
洛城今昔衣冠盛,韓國園林景物全。
功在三朝尊二相,數逾九老萃群賢。
當時鄉社為高會,此日居留許款延。
多幸不才陪履舄,更慚七十是新年。
洛城今昔衣冠盛,韓國園林景物全。
功在三朝尊二相,數逾九老萃群賢。
當時鄉社為高會,此日居留許款延。
多幸不才陪履舄,更慚七十是新年。
洛陽城如今和往昔一樣,達官貴人眾多。韓國公的園林里景色完備。他們功勞卓著歷經三朝,兩位宰相備受尊崇,人數超過九老聚集了眾多賢才。當時鄉里舉行盛會,如今得以在此停留并受到款待。我很幸運才能平庸卻能陪在諸位身邊,更慚愧自己已到七十歲又迎來新的一年。
耆英會:宋代文彥博留守西都洛陽時,與富弼、司馬光等十三人,因年高致仕(退休),聚會作樂,時人謂之“洛陽耆英會”。
洛城:洛陽城。
衣冠:指士大夫、官紳。
韓國:指韓國公富弼。
三朝:指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
二相:指富弼、文彥博二人。
九老:指唐代白居易等九人在洛陽舉行的“九老會”。
款延:殷勤接待。
履舄(xì):鞋子,這里借指與會者。
此詩創作于宋代,當時文彥博留守西都洛陽,與富弼、司馬光等十三位年高退休的官員舉行耆英會,詩中所描述的就是這次聚會的情景。這些官員歷經多朝,在政治上有一定影響力,聚會旨在宴樂交流,展現當時洛陽的文化和社交氛圍。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耆英會的盛況,突出賢才聚集的場景。其特點是用典自然,情感真摯。在文學史上,反映了宋代士大夫的社交文化和生活情趣。
舊日池臺,誰曾料,今宵重到。游冶處,霧輕燈黯,水枯荷老。哪得兩全人與月,又添一段悲和笑。嘆人間、愁恨總縈牽,何時了。池邊樹,依舊好。池邊客,非年少。看秋風幾度,吹黃秋草。激烈胸中英氣斷,溫柔夢里香魂杳。有故人、要我賦新詞,吟商調。
西郭維舟水滿津,從容鄭圃得尋真。蓬萊路隔人間世,桃李花開劫后春。風雨或聞鮫杼響,弦歌曾與草堂鄰。交游不忝羊求輩,歲晚相期跡未塵。
蒼梧云物曉凄涼,錦石江山一帶長。雨浥峰巒添黛翠,風吹草木送天香。魚樵閒話無千古,金鼓喧聲震萬方。我欲誅茅寄幽僻,卻愁煙水日茫茫。
堅忍黃腸虛,灞橋訪仁軌。斜陽欲墮地,門閉睡不起。囊空去家遠,魚待西江水。常聞字難煮,豈意今在己。無邊華岳秀,總聚襟懷里。如此又同人,宜乎澗林恥。
圣主臨朝問好官,豈無公論在長安?野人不入麒麟畫,御史都簪獬豸冠。直北五更霜氣重,江南三月雨聲寒。繡衣驄馬金陵道,誰把梅花仔細看?
高閣秋天迥,金仙寶珞齊。青山排闥見,紫氣隔城迷。朱栱浮云濕,雕檐落照低。因懷百戰士,惆悵立層梯。
昔日武王東閱師,龍爭虎斗至今悲。漂自化為商地水,白云翻作孟津旗。
數枝香雪影清波,攬得東山月幾多。一點芳心誰解惜,臨流有客起吟哦。
掛席南風錦樹重,頻年溪上濯芙蓉。尋仙玉洞云長滿,謁帝金莖露正濃。午夜素琴偕一鶴,商秋神劍合雙龍。臺垣咫尺黃扉啟,燦爛棠花拂過從。
生公聚白石,麈拂天花墜。可憐塵中人,不解點頭意。
芙蓉出淥水,翡翠生丹砂。上有六朝篆,斑斑蝕土花。驚鸞一朝去,高飛凌紫霞。
悄悄寒郊夜,綿綿遠別情。一壺人獨酌,兩地月同明。天闊迷云影,風高急雁聲。蒼茫何所望,空憶豫章城。
三日湖云不肯晴,四山冥晦與川平。系船汀樹無人語,臥聽波濤澒洞聲。清溪物色亦消憂,風雨何辭有滯留。定似湖邊釣魚客,一生家事托孤舟。本自悠悠物外人,每逢山水為情親。慚愧湖波淹客棹,到官不畏上官嗔。
詰曲羊腸中斷,小安略彴通行。緩臂不攜藜杖,翩翩自喜身輕。
鄰近方隅洞,良常別有天。草堂朝看雨,藥圃夜舂泉。邈矣盧鴻乙,奇哉魯仲連。君看遺世者,若個是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