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題三靈山程先生瑞墨閣
翼舒層構倚云霞,日下無雙處士家。
千疊靈山橫琬琰,八分宸筆動龍蛇。
趨庭素業皆黃卷,揭版新詩半碧紗。
我倦迷津欲歸老,頼君曾為指仙槎。
翼舒層構倚云霞,日下無雙處士家。
千疊靈山橫琬琰,八分宸筆動龍蛇。
趨庭素業皆黃卷,揭版新詩半碧紗。
我倦迷津欲歸老,頼君曾為指仙槎。
樓閣舒展如羽翼般倚靠在云霞之間,在天子腳下這是無雙處士的家。重重疊疊的靈山像美玉橫陳,皇帝御筆的八分書體如龍蛇舞動。在庭前傳承的學業都是經典書籍,新題在版上的詩作有一半用碧紗罩著。我疲倦于迷失渡口想歸鄉養老,全靠您曾為我指引那仙筏。
翼舒:像鳥翼一樣舒展。層構:指樓閣。
日下:指京都。處士:指有才德而隱居不仕的人。
琬琰:美玉,這里形容靈山美好。
八分宸筆:八分是一種書體,宸筆指皇帝的御筆。
趨庭:指承受父教,出自《論語》。素業:舊業,這里指學業。黃卷:指書籍。
揭版:把詩題在版上。
迷津:迷失渡口,比喻迷失方向。
仙槎:神話中來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間的木筏。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中可以推測,當時程先生可能在當地有一定的聲望,其居所瑞墨閣因皇帝御筆等因素而聞名。詩人或許在仕途或生活中遇到了困境,感到疲倦迷茫,在與程先生交往中得到了對方的指引,從而寫下此詩表達自己的心境和感激。
這首詩主旨在于贊美程先生及其居所瑞墨閣,展現其高雅的生活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詩中既有對程先生的欽慕,也有詩人自身的感慨。其突出特點是意象豐富、語言典雅,在文學上體現了當時文人之間的交流和情感表達。
卻是后生王介甫,不曾攜妓涴東山。
杯酒片時親,都亭各問津。玉河堤畔柳,又見一回新。月冷閩天夢,花明越嶠春。聞君廬墓側,白兔向人馴。
任公血戰一生馀,蓮碧花橋村塢虛。義士劉平能代死,吳門今不數專諸。
正掩映、重重艷霜,旋看催掃。莎枯徑悄。斜陽澹、亂鴉猶繞。西園靜夜,疏影空憐風煙少。但付與、李成筆底傷懷抱。歲寒心,向誰道。呵手題詩,舊夢閑尋,松楓青未了。醉里望故國,暮天遠,粘衰草。泛桂楫、歸須早。恁淹留、朱顏俄已槁。有樹不零秋,或者人難老。翠陰隨處好。
黃葉蕭蕭聲自雨,西風夜作離人語。秋亭野色滿江南,誰搗玄霜千萬杵。
耽耽銅鞮宮,遙望長數里。賓客無多少,出入皆珠履。樸儒亦何為,辛苦讀舊史。不道無家舍,效他養妻子。冽冽玄冬暮,衣裳無準擬。偶然著道書,神人養生理。公卿時見賞,賜賚難具紀。莫問身后事,且論朝夕是。
彼美人兮,西山之薇矣。北方之人兮,為吾是非矣。異域長絕兮,不復歸矣。鳳不至兮,德之衰矣。
孤絕東峰一草亭,偶來登眺俯巖扃。不知眼界寬多少,天外芙蓉萬仞青。
寒月出關山,秋窗白如曙。空流云中影,不照云中戍。
豫章老子最能文,禪海詞林總逸群。弧矢機鋒天下避,圭璋聲價日邊聞。晝長經閣翻新鈔,歲晚詩壇策舊勛。自古靈山名勝地,幾多龍象望慈云。
杵臼孤無食,詩書卒致身。佩琴重化蜀,衣錦卻歸鄞。不廢先君養,難忘舊日貧。公卿如匹士,伯父更何人。
臺鳳久寂寞,門今尚得名。崗巒拔地峻,竹樹帶煙晴。寒日一以眺,白云空復情。萬峰天外色,二水抱神京。
開扉對東皋,逸興覺偏豪。積雨苔痕合,殘陽樹影高。獨醒無酒債,多病為詩勞。學得安貧法,悠然讀楚騷。
捉住玉山赤鳳,神舟同泛,激浪漂浮。便使鳥龜,開口顯出嘉謨。吸洪濤、枯干北海,吐巨波、澆溉西湖。自舒敷。水紋花面,皆是金鋪。光珠。盈盈照耀,恰如明月,晃晃方隅。普遍騰輝,盡成霞彩覆環紆。見圓珠。深深漸現,結寶丹、空處超踰。得瓊途。大羅天上,永永惺蘇。
五日人間世,千秋骨肉情。未能留幻質,空自試啼聲。眷屬知何劫,輪回又此生。愁心安可慰,婚嫁累尤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