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廉使
鼻祖名高三諫官,耳孫玉立又臺端。
氣增浙左霜威動,面帶終南山色寒。
攬轡肯教狼臥地,歸班便合豸峨冠。
公余詩興清于雪,細嚼梅花入肺肝。
鼻祖名高三諫官,耳孫玉立又臺端。
氣增浙左霜威動,面帶終南山色寒。
攬轡肯教狼臥地,歸班便合豸峨冠。
公余詩興清于雪,細嚼梅花入肺肝。
您的鼻祖曾是聲名遠揚的三諫官,您作為后代也如玉樹般挺立在御史臺。您的氣勢讓浙東一帶為之震動,臉上帶著終南山般的冷峻威嚴。您駕車巡察,怎肯容忍惡狼肆意橫行;回到朝堂,就該戴上獬豸冠主持正義。公務之余詩興比雪還清逸,如同細細咀嚼梅花沁入肺腑。
鼻祖:始祖。三諫官:泛指敢于直諫的官員。
耳孫:泛指遠代子孫。臺端:指御史臺官員。
浙左:浙東地區。霜威:寒霜般的威嚴。
終南山:在今陜西境內,常象征高潔、冷峻。
攬轡:拉住馬韁繩,指巡察。狼臥地:比喻壞人橫行。
歸班:回到朝廷。豸峨冠:獬豸冠,御史所戴之冠,象征公正執法。
公余:公務之余。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推測是作者為王廉使這位御史臺官員而作,當時社會可能存在一些不良現象,王廉使以其剛正執法的形象受到作者贊賞,作者通過此詩表達對他的敬意和贊美。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王廉使家族榮耀、個人剛正執法和高雅情趣。其突出特點是善用意象和象征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在文學上雖不具有廣泛影響力,但生動展現了當時官員形象和作者的情感態度。
密雪乘新臘,凝陰混太清。
灑空寒送色,著物靜無聲。
舞恨庭除隘,鋪宜原野平。
枯株資點綴,朽壤藉包并。
價踴村罏酒,愁添古塞兵。
巧裁梁苑賦,幽動剡溪情。
可慶豐年兆,何虞盭氣生。
行看窮歲籥,坐喜覆山城。
遠祖篇章在,元侯德政成。
與民為福外,閶闔一心傾。
鈴閣興何幽,公庭訟不留。
未能清晝寢,偶作夾城游。
竹色仍煙翠,梅香趁水流。
持杯聽暮角,一任起樓頭。
嶠北分攜一紀逾,浮梁唯奉數行書。
如何邂逅同縈絆,遂得從容接緒余。
道舊良多動嚬笑,忘形不覺度居諸。
出門幸且時相顧,更望新篇數起予。
寸祿固拘攣,區區頓豁然。
比來符檄至,代者姓名傳。
公事多閑日,歸期不及年。
喜情通夢寐,累夕拜親前。
坐嬰簿領久紛紛,解印終更興味新。
盡室圖書離海角,一船風雪渡淮濱。
家山遠認云門曉,里社行看孟宅春。
術學似君須得路,早教馬足踏京塵。
渴憶富川好,官休欲放船。
垂囊買村釀,擲餌得溪鮮。
跡寄紛囂外,懷攄曠逸全。
交游日相醉,屢以去期遷。
城南幽谷去非賒,踏石穿云境趣佳。
門下車魚情浹洽,道旁旌旆影??髿。
笙簫宛轉隨風遠,臺榭參差對日斜。
白玉為船載瓊醑,未容輕負一川花。
作邑慚無術,懷民賴有年。
訟筒消不逞,賓席汰非賢。
奉養庭闈穩,論求典冊全。
誰言非吏隱,山水匝城堧。
雜花交錯裹樓臺,二月向殘三月來。
塵跡遇時隨分樂,酒樽逢景等閑開。
幽禽有意名相喚,飛絮無情舞自回。
游覧莫為頻數厭,逡巡便舉送春杯。
行盡東州到此州,登臨更盡北山頭。
孤城突兀連滄海,三島參差聳暮秋。
廣座下疑鼇負石,危簷遠學蜃為樓。
蓬萊方丈雖冥邈,高閣今朝亦勝游。
陰云散漫與山平,草暗花昏匝古城。
定是天心惡游放,故將雨腳鎖清明。
誰知靜圃無窮極,獨有幽禽不住鳴。
況值清明歸去客,共樽談笑有余情。
薄霧輕籠曉日黃,攀從旌旆到禪坊。
坐憐古木榮枯慣,仰笑秋云聚散忙。
酒約覆盆分甲乙,詩成擊缽互宮商。
興酣猶恨嚴闉逼,少促歸鞭趁月光。
芳陌草萋萋,相逢又解攜。
柳梢迷酒綠,歌韻怨春低。
蘭菊時難一,鷦鵬樂自齊。
送君須滿飲,未放錦障泥。
簿領區區豈愜情,塵紛安得眼長青。
且希五柳先生醉,莫似清江使者靈。
臨政每慚非善治,隨時尤愧有勞形。
誰能與我同幽曠,隴上耦耕還帶經。
古寺因山半翠微,躋攀危蹬上云扉。
祇應秀色隨秋吹,還似紅塵染客衣。
子賤鳴弦方暇逸,淵明解綬已來歸。
吾儕幸得陪清覽,相與優游養道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