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寶頭陀之徑山打鐘
勞生夢寐分途轍,深省一聲何處發。
客系楓林半夜舟,僧敲煙寺黃昏月。
爭似凌霄峰頂頭,怒鯨吼徹千林秋。
飽噇眠漢不知曉,有眼如盲還聽否。
我儂會得無聞性,說與頭陀終不信。
不信試歸撞擊看,風遞落花山意寒。
勞生夢寐分途轍,深省一聲何處發。
客系楓林半夜舟,僧敲煙寺黃昏月。
爭似凌霄峰頂頭,怒鯨吼徹千林秋。
飽噇眠漢不知曉,有眼如盲還聽否。
我儂會得無聞性,說與頭陀終不信。
不信試歸撞擊看,風遞落花山意寒。
辛勞的人生在夢寐中分出不同路徑,深刻省悟的鐘聲不知從何處傳來。旅客在楓林邊系住半夜的行舟,僧人在煙霧繚繞的山寺敲響黃昏的月亮。這哪能比得上凌霄峰頂的鐘聲,如怒鯨吼鳴響徹秋日千林。那些吃飽就睡的人渾然不覺,有眼卻似盲人,可曾聽見?我已領悟無聲的本性,說與頭陀你卻始終不信。若不信且回寺撞擊鐘試試看,風吹落花,山色更添清寒。
勞生:辛勞的人生。
途轍:路徑,比喻人生軌跡。
深省:深刻的醒悟、省察。
爭似:怎似,哪比得上。
怒鯨:形容鐘聲宏大如巨鯨怒吼。
飽噇(chuáng):吃飽。噇,吃喝。
無聞性:佛教術語,指超越聲響的空寂本性。
頭陀:佛教苦行僧,此處指寶頭陀。
遞:傳送、吹送。
徑山為宋代著名禪院,寶頭陀是徑山僧人。詩中通過‘打鐘’這一日常佛事,探討禪理。推測創作于詩人與寶頭陀交游時,借具體生活場景闡釋‘無聞性’的禪悟,體現宋代禪僧詩‘即事見理’的特色。
全詩以‘打鐘’為線索,串聯世俗與禪境的聽鐘體驗,批判世俗之人對禪機的麻木,強調超越聲響的‘無聞性’才是禪悟核心,是一首融合生活場景與佛理的典型禪詩。
瀟湘歸去人,正值江南春。始愿逢拾羽,今乃見采蘋。寄語柳使君,莫恨日已曛。
春光寂寂煙暈晴,春風水水波痕明,溪南溪北小坡平。我卻騎牛向溪曲,溪曲嫩草嫩如玉,記得當時農事足。倒指數來三十年,今觀此圖猶宛然,只多舐犢雙崖邊。
九十半芳辰,江山淑靄新。文舟交謔女,寶馬競游人。綠滿蘼蕪甸,香浮杜若津。欲留桃李色,特與兩重春。
蕪城西眺極滄流,漠漠春煙暗戍樓。瓜步早潮吞建業,蒜山晴日照揚州。隋家故事不能問,鶴在仙池期我游。
夜臥虛巖冷,天高聞洞簫。問之不見人,嶼上風蕭蕭。
關河□色壯,因風懷所私。立功與立德,寧效皋與夔。皋夔亦有功,馳驅皇路中。煙塵縈馬首,役夫如飛鴻。并轡猶較可,獨行與誰同。揮手自茲去,顏色何日逢。回首望京闕,山川當面籠。山容翠似霞,江流亂如沙。與王分手后,異域而歸家。甘苦向誰說,懷思棼若麻。關山自寥寂,對境常咨嗟。咨嗟欲何入,含恨且開車。行旌逝安指,瀟湘為舊廬。中道各異向,觸物寔悼余。譬彼同飛鳥,因鸮各一隅。雖有相見日,念此欲捐軀。懸懸望云夢,引頸以躊躇。躊躇亦何意,念王不能置。寒蟬鳴高枝,哀聲薄床第。搴帷見明月,怛忉豈能睡。
淡云清曉塞,細草綠春洲。名已三朝舊,心應四海周。威揚新閫鑰,別重遠山舟。白首分攜意,公乎莫亦猶。
亦有偷啼向鏡臺,合歡杯是斷腸杯。張郎畫筆無心試,暗提王家扇子來。
離心何處慰,書報過瀧舟。曠海愁曾渡,春山憶昨游。潮雞喧定夜,濱蛤映居樓。念此一相別,看青芳杜洲。
一寸相思一寸灰。漫移花影近高臺。故燒紅燭淚成堆。碧海宛留明月住,幽枝時送暗香來。朱欄橋畔獨徘徊。
臨曉風才歇,欣迎日又新。九天容四野,萬里去孤云。潦浸春留跡,紅漂草有熏。嘗思掇蘭若,恨不見伊人。
海激天翻電雹真,蒼枝十丈擘為薪。須臾龍卷他山去,誤殺田頭望雨人。
黍苗何離離,雉雊求其妃。咨予久獨立,幽蘭為薋葹。今天降蟊賊,王事艱且危。膂力君方剛,經營愿相資。欲獵為呼鷹,欲戰為驂驪。驂驪何彭彭,西北開龍荒。
楚云吳樹乍相逢,夜訪何須醉濁醪。野簌山肴籬綻菊,泉香酒美客持螯。風回湘澤新營壘,雷動江淮利挽漕。泗水諸侯觀壁上,溪沙魚鳥賊詩豪。
前日始驚雷失令,今朝忽見雪漫天。寒窗夜擁黃紬坐,閑讀春秋隱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