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一百零二首 其六四
陌上語聲喧,賀歲人來去。
秋千擘曉煙,綠蓋翻春霧。
佛法無多,兩手分付。
更問如何與若何,咸淳丙寅正月五。
陌上語聲喧,賀歲人來去。
秋千擘曉煙,綠蓋翻春霧。
佛法無多,兩手分付。
更問如何與若何,咸淳丙寅正月五。
田間小路上人聲喧鬧,慶賀新年的人們往來不斷。秋千在晨霧中擺動,仿佛分開了清晨的煙霧;綠葉如蓋,在春霧中翻卷。佛法其實沒有太多復雜的道理,不過是雙手交托自然傳遞。若還要問其中的深意如何,答案即在咸淳丙寅年正月初五。
陌上:田間小路。
擘(bò):分開、劃開。
綠蓋:指春日茂密的綠葉,形如傘蓋。
咸淳丙寅:宋度宗年號,咸淳二年為丙寅年(公元1266年)。
分付:交付、傳遞。
此偈作于宋度宗咸淳二年(1266年)正月初五。正值新春時節,詩人觀察到民間賀歲的熱鬧場景與春日生機,結合對佛法的體悟,以日常景象為引,闡述佛法的平實無華。
本偈通過新春生活片段,揭示佛法“無多”的本質——存在于日常細微處,體現禪宗“平常心是道”的思想,語言質樸自然,以景喻理,是禪意與生活交融的佳作。
西日銜云葉,南風鼓浪花。亭孤留宿鹢,帆遠帶歸鴉。歲月驚為客,兒童問到家。他鄉逢簡簿,又作醉生涯。
城郭風塵故可傷,村居幽事未能忘。閒拈桐葉供題字,時采茆楂當裹糧。避雨偶尋松作蓋,臥云聊借石為床。向來長物成多累,始覺蕭然勝故鄉。
兩堂云水盡分拿,王老師能驗正邪。利刀斬斷具亡像,千古令人愛作家。此道未喪,知音可嘉。鑿山透海兮唯尊大禹,鍊石補天兮獨賢女媧。趙州老,有生涯,草鞋頭戴較些些。異中來也還明鑒,只個真金不混沙。
三策當年動冕旒,先生鐘秀出羅浮。文章天下聯星象,忠孝人間邁等儔。白骨一函今在否,清詩千首永芳流。功成欲效留侯去,未必翻然物外游。
黃耳訊初收。為說鷗汀與鷺洲。爭問主人歸近遠,颼颼。定是登高九月頭。有酒且相酬。莫管西風滿鬢秋。今日是今明日古,休休。轉首鄞江總別愁。
歲貢來從玉壘,天恩拜賜金奩。春風一朵紫云鮮。明月輕浮盞面。想見清都絳闕,雍容多少神仙。歸來滿袖玉爐煙。愿侍年年天宴。
栗里陶元亮,遼東管幼安。每懷身世感,修到古人難。獨處歲時改,野行天地寬。澄清有奢祝,所得是汍瀾。
溪湖一望錦霞紅,高蓋亭亭弄曉風。瑞露霏微仙掌里,明珠蕩漾玉盤中。洗妝正喜臨香缽,進酒休教卷碧筒。誰唱蓮歌翻水調?錦帆遙隔鏡湖東。
驛道芬菲春氣柔,征蹄去去不容留。俯辭南國摳衣佩,直向端門拜冕旒。璧沼從知新訓導,石渠旋復細刊讎。澤民致主淵源學,那或浮沉逐輩流。
云中夜滴金莖露,天上冬藏玉井冰。安得九重憐肺病,一時傳賜解炎蒸。
的脰烏。拂朱雀。還與吳。
兩世名家作畫師,黃荃父子及徐熙。太倉顧氏今神妙,待詔金門有虎兒。
醉別津門去,南歸一日程。孤燈照水宿,近郭見云生。剌促還鄉計,遲回用世情。鄰船人盡睡,倚枕獨聞更。
云黑樹蒼蒼,回飆動素商。高梧鳴急雨,脩竹翳殘陽。爽氣侵書幌,秋聲繞石床。不知今夜里,添得幾分涼。
漁家在何處,松塢枕寒流。況與上方近,時聞清磬幽。柴門掩村霧,小艇釣江秋。因憶尋槎客,無緣訪十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