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一百一十七首 其三八
一點心燈,寒光燦爛。
今古長明,幾人著眼。
諸方老凍膿,燒畬種粟,三呼三應,妙悟水因,眉間掛劍。
雖然列焰分輝,當暗中有明,當明中有暗。
而今拈出普請看,出格元宵,何妨賞翫。
一點心燈,寒光燦爛。
今古長明,幾人著眼。
諸方老凍膿,燒畬種粟,三呼三應,妙悟水因,眉間掛劍。
雖然列焰分輝,當暗中有明,當明中有暗。
而今拈出普請看,出格元宵,何妨賞翫。
一盞心燈,寒光照耀得明亮輝煌。從古至今長久明亮,又有幾人真正留意關注?各方拘泥形式的老修行者,如同燒荒種地般執著于外在修行,表面呼應卻未得真諦,試圖從水中尋因般執著法相,看似機鋒暗藏。雖然各燈焰分發光輝,但要明白暗中有明、明中有暗的辯證。如今將此理拈出普示眾人,這超越常規的‘元宵燈景’,不妨好好欣賞領悟。
心燈:佛教用語,指內心本具的智慧光明。
著眼:留意、關注。
老凍膿:禪宗戲謔語,喻指拘泥形式、未得真機的修行者。
燒畬(shē)種粟:燒荒種地,比喻執著于外在修行形式。
三呼三應:表面上的呼應,指未契入真諦的應對。
妙悟水因:試圖從水中尋找本源,喻執著于外在法相。
眉間掛劍:比喻內在機鋒或警覺,看似平和實則銳利。
列焰分輝:各燈焰分發光輝,喻不同法門的顯現。
出格:超越常規,指超越二元對立的悟境。
賞翫:同‘玩賞’,此處指領悟、體會。
此偈頌應為宋代禪僧所作。宋代禪宗興盛,偈頌是禪師開示、破除執著的常用載體。創作背景或為法會、日常開示中,針對修行者拘泥形式(如執著經教、外修)的現象,以‘心燈’為喻,引導眾人反觀內心本具的光明,契合‘明心見性’的禪宗宗旨。
本偈以‘心燈’為核心,通過明暗辯證、戲謔比喻,破除對修行形式的執著,強調回歸內在智慧的重要性。語言機鋒生動,體現禪宗‘直指人心’的特質,是宋代禪門破除知見、引導悟入的典型之作。
一萬強人犯海陵,可憐談笑陷官兵。張韓劉岳今何在,塞上將軍漫有名。
雞峰渺何許,下有衡門翁。朝耕事拮據,夜讀如顓蒙。不慕萬鐘祿,安此一畝宮。逍遙斯世間,綽有先民風。北顧仰莘野,南征憶隆中。躬稼樂古道,致主成元功。圣賢今已遠,出處孰可同。潔身愛徐君,遺安得龐公。毛發久云變,兒孫亦成叢。代耕復勝讀,世態從污隆。恒產蔚有秋,陳編浩無窮。何當挾冊往,一與歌年豐。
浙水連天白,輕帆帶雨飛。榻懸高士去,釣在故人歸。秋盡雁初過,江空魚正肥。君如招伴隱,我正欲相依。
怪底秦淮一水長,幾多客淚灑斜陽。江流本是限南北,地氣何曾減帝王。臺沼漸荒基歷落,鶯花猶在意凄涼。青天畢竟有情否,舊月東來失女墻。
奕世簪袍襲主榮,兩朝科第接家聲。皋陶獨守虞廷典,賈誼同歸漢史評。藩閤暮云回望地,郡堂秋月坐吟情。褒名喜入觀風草,不待三年政已成。
袁山借寇何由得,鄱水逢君本未期。為政風流應兩郡,懷人云樹總多時。滄江暮雨維舟楫,古驛殘花對酒卮。知己難同嘉會少,孤帆欲別更遲遲。
春病與春愁,何事年年有。半為枕前人,半為花間酒。醉金尊,攜玉手,共作鴛鴦偶。倒載臥云屏,雪面腰如柳。
篙撐舴艋閒來往,手把絲綸自卷舒。妻子已諳風露慣,篷窗便可當茅廬。
條風淡蕩春將半,倚欄忽聽鶯聲亂。隔竹綿蠻別樣啼,繞林睍睆相呼喚。相喚相呼不住聲,聲聲偏動冶游情。王孫載酒青樓醉,美女尋芳紫陌行。青樓紫陌春風遍,一種嬌聲千萬變。彷佛秦箏出谷聞,依稀羌笛隨風囀。秦箏羌笛韻悠揚,幾處歡娛幾斷腸。閨中少婦悲征戍,路上行人憶故鄉。故鄉渺何許,鶯聲何太苦。征戍隔遼陽,聞鶯空自傷。鶯來鶯去自年年,聽此啼聲倍可憐。百年愁鬢聲中改,九十春光舌上遷。莫嘆韶華如轉轂,愛鶯且賦聽鶯曲。但得長聞柳外聲,何辭頻進杯中醁。
渚籬漁網懸秋日,山寺人家起夕煙。欲共故人評好句,微風吹袖水痕圓。
別去溪山夢影微,又從小照認依稀。花間坐臥香堪染,醉后行吟神自飛。一老豈輸諸子健,紅云爭比翠煙肥。我惟隔網空嘆羨,不合當時倉促歸。
幻師拈起一枝草,無限春光應手回。認得春光與拈草,分明開眼被瞞來。
江番相望兩年馀,度度書來有壯圖。安已彈箏思海道,武空鳴劍說伊吾。公閒未久騎鯨去,我遠先慚倩雁無。宿草不知秋幾度,衰年何計奠生芻。
舟行何遙遙,南風飏旗尾。江上無雜花,青青盡蘆葦。于時潮已平,波動日光煒。中流雙艫鳴,愛此兒郎偉。餞行豈無詩,成章愧其斐。會看展驥足,如公信無幾。
簾櫳靜,幾日病纏綿。素手纖纖勞敷藥,柔情脈脈立燈前。痛苦亦心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