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一百一十七首 其七九
人從福州來,接得江西信。
報道雪峰木毬,輥入育王鰻井。
怒浪翻空,魚龍乞命。
秋風吹落惺惺石上,驚觸主人翁酣睡醒。
掀眉一笑千峰靜。
人從福州來,接得江西信。
報道雪峰木毬,輥入育王鰻井。
怒浪翻空,魚龍乞命。
秋風吹落惺惺石上,驚觸主人翁酣睡醒。
掀眉一笑千峰靜。
有人從福州而來,帶來了江西的消息。傳言說雪峰山的木球,滾入了育王山的鰻井。洶涌的浪濤排空而起,魚龍都乞求活命。秋風吹落在惺惺石上,驚醒了酣睡的主人。他舒展眉頭一笑,千萬山峰都安靜下來。
雪峰木毬:雪峰山的木球,禪宗常以木球比喻無常或機鋒,象征事物的流轉不定。
育王鰻井:育王山的鰻井,傳說為有鰻魚棲息的井,可能指代禪院所在或特定禪修場所。
惺惺石:禪宗語境中“惺惺”指覺醒、靈明,“惺惺石”或喻具有靈性、能引發覺悟的石頭。
主人翁:禪宗術語,指本自具足的佛性或人的真如本性,此處指覺醒后的內在真我。
此為宋代禪宗偈頌,屬禪門開示之作。禪宗偈頌多用于師徒機鋒或禪修開悟,通過具體意象傳遞難以言說的禪理。創作背景或為禪師借日常場景、自然物象,引導弟子體悟真如本性,打破執著。
本偈通過“接信—輥井—浪涌—風驚—笑靜”的敘事脈絡,以動態場景反襯禪悟的靜穆,主旨在于揭示“平常心是道”的禪理,強調真如本性本自清凈,覺醒瞬間即可破除萬法執著。語言質樸而機鋒暗藏,是禪宗文學“以象喻禪”的典型。
朝離黃塘憩烏石,莫宿青江過白溪。嶺上回頭觀赤水,山川五色望中迷。
北原有荒邱,累累亙西東。相傳自古昔,葬者漢八龍。一蟄呼不起,幽幽閟玄宮。適野見遺跡,徘徊仰高風。于嗟此神物,時用乃不終。孰為神君藏,孰為慈明封。千秋氣不泯,化為草叢叢。立石當古道,我意將焉窮。
衡門絕塵鞅,慨然撫今昔。良朋千里至,末契等金石。枉駕追前蹤,意愜從茲夕。開襟出雕章,往往敘離析。蔬畦漸堪剪,濁酒聊共適。嗚蟬歇高樹,棲鳥投林隙。為歡知幾何,流火忽復易。感君平生言,重逾連城壁。
宣和道君天帝子,降靈下作長生主。風流不混世間塵,清出冰壺湛秋宇。前身雅是太霄君,金編玉策多奇勛。感此仙禽四十翼,朝真東度三山云。低回不肯去,舞雪依端門。長鳴若有訴,飛聲徹昆侖。是時道君振衣起,遙聽鶴語通仙意。濡毫為寫青田真,龍香更灑親題字。朱頂凝丹砂,白羽吹霜袂。內府珍藏誰敢沽,大貝南金爛無比。想當政和年,善治談老莊。遂令霞上仙,控鶴森翱翔。一朝中原成永訣,五國城高臥風雪。此時老鶴如可呼,便欲騎之上天闕。
烏夜啼,烏啼楊柳樹,問烏夜半郎何去。柳葉垂窗門半開,可憐夜夜憶郎處。月明照烏烏自飛,影過窗外訝郎歸。
小孤南望水滔滔,風起帆飛急遠舠。木葉欲陰山閣露,春潮初長石門高。曾游古洞多棲鶴,舊識船僧棹晚濤。卻憶昔年留宿處,獨吟江月不知勞。
潘岳一篇秋興,李成八幅寒林。舍北偶然倚杖,盡見古人用心。
先皇昔愛松風吼,時作松風字如斗。鐵畫銀鉤草帶真,宣廟神宗同一手。國變馀君大布衣,兼金購得御書歸。日日焚香瞻圣藻,天門龍跳見天威。手種蒼松何礧砢,松髯看似龍髯墮。皮經歲月長斑鱗,子為乾坤留碩果。血淚風吹無盡時,枯枝復似海棠枝。歲寒不為君王改,節苦惟應天地知。華陽昔種蒼松盛,白衣宰相言符命。一身前后事齊梁,有愧松風清且勁。君今對越松風字,先帝威靈應鑒只。千秋御氣托茅茨,一片神光生玉璽。殷勤拂拭絕纖埃,芳辣三薰恐蠹來。異日黃紗籠入獻,文華殿里待重開。二字煌煌如大訓,九賓肅肅設平臺。
安道會稽隱,栽花傍嶺棲。蘿交禹簡壁,桃湛蠡城溪。俗遠孤云似,藏深蔚豹齊。囊中看綠字,一卷洞天題。
春盡長門鳳輦稀,宮鶯百囀繞薔薇。落花千片如紅雪,飛入昭陽作燕泥。
去日蓮花紅朵朵,來時荷葉綠田田。臨期更作四湖會,兩兩舟同李郭仙。來屬元豐第一年,農歌鑿井自耕田。惟公好事康寧福,更許杭民識壽仙。安車論別十馀年,睢水歸思負郭田。浩浩胸襟涵渤澥,飄飄風骨是神仙。
仙郎聲價重賢書,氣有淩云豈子虛。初見三湘翔鳳翥,更看南國化騶虞。
脫屣豈閒事,彈冠多素飧。平生輸骨鯁,小臥變朝昏。一念心難死,無言舌尚捫。不妨行路瘦,海闕近天閽。
能從舊體發新思,此是人間絕妙辭。格調不論南北宋,芙蓉出水即清姿。
病骨真成驗兩方,呻吟燈背和啼螀。凝塵落葉無妻院,亂帙殘香獨客床。附贅不嫌如巨瓠,徒癰安忍累枯腸。唯應三復南華語,鑒井跰躚是藥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