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一百一十七首 其九
國有世臣,伊周是則。
神政冰清,忠謨鯁直。
存方寸地子孫耕,黍稷非馨深種德。
美則美矣,這爭如何。
巨辟十三華藏界,藏身無跡海騰波。
國有世臣,伊周是則。
神政冰清,忠謨鯁直。
存方寸地子孫耕,黍稷非馨深種德。
美則美矣,這爭如何。
巨辟十三華藏界,藏身無跡海騰波。
國家有世代重臣,以伊尹、周公為典范。施政如冰般清明,忠誠的謀略剛正耿直。留下心田供子孫耕耘,五谷雖香不如深種美德。確實美好,但又如何?廣大開辟十三華藏世界,藏身無跡如海浪翻騰。
世臣:世代受朝廷重用的大臣。
伊周:伊尹(商湯賢臣)、周公(周武王之弟),古代賢臣典范。
神政:神圣清明的政治。
忠謨:忠誠的謀略。
鯁直:剛正耿直。
方寸地:指心田、心地。
黍稷:代指五谷糧食。
馨:香氣,引申為美好。
華藏界:佛教術語,即華藏世界,指包含無數世界的廣大宇宙。
藏身無跡:隱藏身形而無痕跡,形容超越凡俗的境界。
此詩為禪宗偈頌, likely 創作于宋代(此類偈頌多見于宋禪僧作品)。作者借贊“世臣”之德,由儒家德治思想引申至佛家修心境界,反映當時禪僧融合儒釋、以世間善行喻示佛理的創作背景,旨在引導世人重德修心、超越凡俗。
全詩以“賢臣德政—種德修心—超越境界”為脈絡,既肯定儒家賢臣的現實價值,又以佛家“華藏界”“海騰波”升華主題,強調德行修養與境界提升的重要性,是融合儒釋思想的禪理之作。
昔誦皮陸唱和詩,惜未親探四明巖壑奇。
又聞支山杖錫亦嶄絕,山前石壁峭若屏風列。
上題四明山心四隸字,大書深刻傳是漢人筆。
生長是邦數十年,名山欲訪心惘然。
我友裹糧攜酒榼,舍舟登陸直窮山之巔。
忽睹巨石高十丈,似從太華擘仙掌。
聳身特立傍懸崖,瞻之在前非惝恍。
漢人隸法稱奇古,碑版照耀遍寰宇。
字形不過一二寸,摩崖大書人罕睹。
昔年嘉定錢宮檐,來修縣志夸博淹。
廣搜唐宋金石刻,錄近棄遠一任遺珠滄海潛。
我友嗜古真成癖,濟勝更饒腰腳力。
歸貽拓本紙墨新,惠我奚啻百朋錫。
吁嗟乎!開辟以來有此山,此書歷劫未蝕苔蘚斑。
得毋山靈默呵護,特使千古奇跡長留天地間。
嚼曲含香,吹笙聘月,華年心緒愔愔。十二重簾,重重閣住春陰。花魂蝶夢飛難度,倩何人、料理幽襟。問春人,知否園亭,啼遍流鶯。
生愁一點朝云散,把青梅細數,紅豆閑吟。尚怯馀寒,爭教負了香衾。癡鬟不放熏篝穩,墜猩紅、半幅吳綾。啟湘屏,多病心情,忘系花鈴。
大雄山下虎,南山鱉鼻蛇。
等閑撞著,抱賞歸家。
若也不惜好手,便與拔出重牙。
相從樂復樂,別離良獨難。
傳觴秉明燭,起舞清夜闌。
一醉何足辭,百年能幾歡。
后會渺何許,相思江月寒。
秋風孤客思依依,閒逐漁舟出釣磯。
映水麥陰人獨立,隔花山色鳥雙飛。
雪藏塔影晴時見,路入村煙暗里歸。
惆悵舊游零落盡,獨含杯酒向斜暉。
豈無魚雁懶傳書,
枯蘗春風不用噓。
只有簡編遮眼在,
馬牛猶得遠襟裾。
文水瀰瀰,遠有源委。于贛于豐,合流不已。
文水沄沄,其流成紋。層瀾涌秀,千古一春。
維水之秀,維林巒之茂。山川郁盤,雄冠江右。
毓秀鐘靈,賢才挺生。孤忠大節,日月爭明。
郡侯戾止,承流致理。不亟不徐,我民慰喜。
郡侯載臨,遂我民之心。愿言惠澤,與文水同深。
河漢無聲天正青,三三五五滿天星。
草根冷露黏濕螢,幽人岸巾坐津亭。
憶下瞿唐浮洞庭,陽臺系船夢娉婷。
朱門重重夜不扃,四山猿鳥啼青冥。
人生無蒂風中萍,幸我夢斷狂已醒。
繡韉金絡帶萬釘,何如故山鋤茯苓。
又來經舊鎮,指點七鯤洲。
父執多青眼,軍民半白頭。
樓高邊海戍,路隔瘴云秋。
不盡當年感,何心話壯游。
飛雪。飛雪。柳絮漫天時節。
青青芳草池塘。斜日閑階晝長。
長晝。長晝。深院下簾人瘦。
手緘瑤札報知音,昨夜云窩昨夜衾。
蝶夢正酣香萬頃,雞聲偏斷刻千金。
花緣露重翻含淚,燭為風流盡吐心。
自把深恩酬至愛,如何轉說受恩深。
三月赴安城,遙攀嶺路行。前驅真避虎,絕壁亦啼鶯。周覽物色換,極高云氣迎。俯看南贛路,孤舸會將征。
山行忽百里,步步山情新。蘿擁千盤透,花齊萬谷春。寒暄不異地,憂喜暫隨人。默誦垂堂戒,私嗟名利身。
處世從教眼似眉,自然心地絕支離。翻身更透龍門浪,頭角崢嶸宇宙低。
少室巖前路不遙,毫芒才擬便迢迢。西湖湖上晚來看,小艇輕風落畫橈。
登臺北望儼蒿焄,蓼水廬前紫氣殷。
婦子蘋蘩長假饗,宮墻俎豆互芳芬。
神峰含日開青嶂,鐵嶺驚霄冠白云。
柏酒椒盤遙獻歲,無疆降福自欣欣。
合宮復古肇精禋,
心學重開圣制新。
廣殿邃嚴金作榜,
自將明德逆三神。